我市组建检测检验中心,实行经费投入“一个口子” 检测资源共享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陶明霞
3日晚,市检测检验中心接到应急检测任务,市环保监测站送来9份水质样本,要求4日上午出结果,水质与环境理化部检测人员加班加点,使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分析,按时将结果报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资源整合后,目前该中心检测水质的气相色谱仪已有5台,“虽然没有增加投入,但水质检测可做的项目更多,检测过程更加充分,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也有所提高。”
市检测检验中心于去年1月31日获准设立,去年12月开始试运行,是我市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又一成果。“既有效解决了重复投入、检验资源浪费等问题,又在不同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为全市的质量安全和行政执法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市编办负责人认为,今后阳江检测检验水平将逐步提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如何投入一套仪器
解决多部门需求
一直以来,我市检测检验机构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全市检测检验资源分散、检测功能不健全、检测检验能力弱、设备利用率低、检测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政府及各部门虽然对检验机构进行了投入,但是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没有能够形成优势的检测检验资源,导致公共检测检验覆盖面不够广、整体水平不高、高端供给不足等局面。
如何打破行业格局,推进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实现只进一家机构,可检百样产品?市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麦荣建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我市便开始谋划公共检测检验资源实行大统一的路子,比国家出台的有关整合方案整整早了2年。
2012 年7月1日,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强制实施,对饮用水的检测项目从35项增至106项。检测项目的增多,势必涉及到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彼时,市领导调研发现,市卫生局、市环保局以及市自来水公司等多个部门均因此要求购买设备,一套设备价值数百万,购买3套则需上千万元的财政投入。虽然不同部门因各自不同的职能而有不同的检测需求,但实际上各部门所需仪器大同小异。
放眼国家宏观政策,聚焦本地部门企业实际需求,考量政府自身定位,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市编办迅速着手调研,并通过外出学习借鉴,深入考察调研、组织座谈讨论等,在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了整合检测检验资源、改革检测体制、成立市级检测检验平台的共识。
5部门9检测检验机构
集中运作
2013 年1月31日,市检测检验中心经市编委批准设立,并于同年3月挂牌,12月试运行,今年6月1日起正式接受企业和群众的委托检验。该中心整合了市疾控中心、市环境监测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市种子和土肥环保管理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食品检验)等9个机构的检测检验职能,将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农业与林业等5个部门的检验检测资源进行 “打包”,建立公共检验检测“超市”,让部门、企业、群众“进一家门,检百样货”。
据介绍,中心实验室面积4500平方米左右,建有14个功能实验室,共有包括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仪、原子吸收仪等在内的大型检测设备80多台。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中心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设备调配,饮用水检测由整合前的只能检测47项增加到82项。
市检测检验中心副主任许小婵说,整合后的市检测检验中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利用该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平台,疫情检测最快可3小时出结果。
今年在应对我市H7N9禽流感疫情中,每天检测几百份样本,20多名人员三班倒连轴转,每天接收的样本均当天检测完成,并通过人、动物有关样本的关联性分析,得出不少及时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同一部门既负责检验产品,又负责行政执法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许小婵说,资源统一配置后,不仅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而且还避免了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引入企业经验开展
法人治理试点
“所有人员不下岗,人随事走,保留编制,保留参公、事业公益一类身份。”市编办负责人表示,市检测检验中心在成立过程中,注重了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原则,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整合阻力。
9 个机构的融合,涉及到不少部门利益,对这种固化的利益格局,要触动难上加难。市检测检验中心创新管理方式,借鉴现代企业治理实践经验,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试点工作,并于今年5月9日成立第一届理事会,由副市长陈马娟担任理事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及5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副理事长。
“中心开展法人治理试点,不仅能做好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对接协调,积极争取各级对口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降低了改革阻力,而且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市编办负责人认为,理事会通过吸收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和利益相关者等外部人员参加理事会,扩大了社会各界参与事业单位监督的范围,还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