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恩葆老人在校对史迹资料。
22年来,他为阳江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四处奔走,牵线搭桥,老区路上洒下滴滴汗水
在阳江热心革命老区发展事业的群体中,今年83岁高龄的林恩葆,在市革命老区促进会工作已经22个年头了。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林恩葆却做到了。在许多老人或醉心养生保健颐养天年,或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时,林恩葆却选择了有些“另类”的生活。1991年离休以来,为了帮助老区群众改善生活、脱贫致富,在老促会负责人的带动下,他和老同志们一道走遍了阳江数以千计的老区自然村,爬过数不清的山路,趟过无数次河流。
1、 老区梦 盼望老区都能褪去穷乡僻壤的外衣
林恩葆是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葆叔”。初见葆叔时,他正在市老促会办公室校编《阳江市革命史迹选编》。“3月我们已开始准备革命史的史迹资料,争取‘七一’期间编印好。”戴着近视眼镜的葆叔一边校对一边对记者说。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葆叔依然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看起来也就是七十开外。
“由于工作原因,退休前,我多和老同志打交道,和他们接触多了,心里装的就是如何回报和支援老区人民的想法和做法。”葆叔说。1989年省老促会成立,葆叔心中就刻画了一个“老区梦”:有一天,阳江革命老区能褪去穷乡僻壤的外衣。
1991年,葆叔从市委党史研究室离休后,由于原从事的工作业务的连带关系,觉得自己身体还健康,还可以协助党和政府为促进老区建设献一点余热,被郑秉业、何明等老同志选中,一起于1991年12月筹备成立了市革命老区促进会。
在葆叔的办公室,记者看到最多的是关于老区的书籍和一摞摞资料。“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抗日战争和阳江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恩重如山。现在,我们以感恩之心,报答老区人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葆叔的心声,这也是他全力以赴做好老区工作的不竭之源。
为让更多的人认识老区、了解老区、关注老区、关爱老区,葆叔1992年4月创办《阳江老区》刊物。近年来,他还编写了《阳江市革命老区村庄名册》、《革命遗址图册》、老区学校改造的《旧貌换新颜》等书刊,为造福老区留下历史档案。
2、老区人 “爱民桥”刻进老区人民心里
“每一年,每一天,我为老区发展做了哪些工作,都一一记载。”说话间,葆叔转身打开身后的书柜捧出一摞厚厚的笔记本,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是阳西塘口马山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暨八团成立纪念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9年2月,原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在马山梅花村地诞生,纪念亭从建立到文字题刻都由我出谋划策。”葆叔指着纪念亭的图片回忆说,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马山是革命老前辈战斗过的地方,有着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然而,塘梅公路部分路面十分狭窄,车辆无法进入,且雨天土路变得泥泞不堪,很容易导致车辆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严重制约马山老区的经济发展。为争取筹集资金改善马山老区道路交通,1998年,葆叔多次到马山老区实地察看,并将了解到的情况书面汇报省老促会,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与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争取相关建设资金。“这条公路在纪念原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前夕建设好,既为老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实事,又为纪念活动献上一份厚礼。”老区群众对葆叔的义举满怀感激之情。
阳东县塘坪镇(原为麻汕镇)宁光村,由漠阳江轮水河分为东西两半,紧接阳春市岗美镇轮塘村,农民耕作、学生上学都靠横水渡过河,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3年,当地群众向市老促会反映后,葆叔与市、县两级老促会的有关负责人多次乘渡船沿河勘察,感触颇深,写的调查报告受到市、县两级交通部门的重视。在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下,长70.2米、宽3米的宁光村大地头桥终于建成了,标志着我市消灭了老区村最后一个横水渡。村民在桥头立下一块石碑,刻为“爱民桥”。
“路通财通。路不修的话,老区难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葆叔说,修建好老区乡村道路是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一环。他告诉记者,尤其是近几年,在党的惠民政策、反哺农业的执政理念的大环境中,老区建设进步明显,如老区村道硬底化2600多公里,在327个老区行政村条条通的基础上,不断向老区自然村延伸。此外,从1995年开始,逐年发放到烈士后代助学金71.5万多元,受助的有60多位烈士的后代870多人。
3、 老区情 “老区责任重,老人情未了”
2009年,已是78岁高龄的葆叔和市、县老促会的有关负责人一起,马不停蹄对阳春、阳东和阳西三地25个困难老区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同年6月9日,原市委主要领导率队到阳春市春湾镇幸福南垌村开现场会,当场拍板解决该村的公路、电网和小孩读书难问题。“我们年底到该村进行‘回头看’时,南垌村的村支书周炳光握着我们的手感慨万千,称这是村子的第二次解放。”葆叔说,看到困难老区的路、电以及读书难问题得到解决,心里觉得很欣慰,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
对于葆叔的工作,老伴何姨虽一直都很支持,但十分担心葆叔的身体吃不消。“1996年,我患突发性骨质疏松症,在广州住了两年医院,他在广州、阳江两地跑,根本就放不下老促会的工作。”何姨说,葆叔退休后除在老促会工作外,还一直兼着市老干中心老干合唱团和市退管会职工歌咏团工作,只是近两年年事已高,才离开了退管会歌咏团。
“2011年,葆叔两次住院,家人都以为他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歇息了,但他就是不听家人劝告,仍坚持回老促会工作。”何姨告诉我们,葆叔是一个固执的人,他经常嘴里答应不管那么多工作了,但每天一早依然出去“上班”,且中午经常要打电话催几次,才回家吃饭。
“老区责任重,老人情未了;党史事不少,爱好兴趣浓。”对于耄耋之年仍身兼数职,葆叔笑了笑,如此解释。
4、 老区事 最关心老区看病难看病贵
为解决革命老区的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进一步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2年来,葆叔为老区建设四处奔走,调查研究,直书谏言,牵线搭桥,扶贫解困,全市不少老区村庄留下串串足印,洒下滴滴汗水。
2003年3月,省老促会要求积极改造老区破危小学,福荫子孙。葆叔和市、县老促会及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用了三年时间,走遍全市42个镇,调查老区、山区小学共272所836次,其中辗转巡查被改造的159所老区小学达677次。“由于脚头勤,在改危全过程、施工各环节中,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当场解决,确保正常运作。”葆叔说,勘查定点时,每次下乡都是从早到晚,也不午休,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才能在全省率先完成改造任务。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老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百姓的切肤之痛,不少老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峻。2011年,为建立农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加强未达标的老区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葆叔和省、市、县老促会有关负责人一起,进行了大量调研,并向省卫生厅和省老促会报告相关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6个老区镇卫生院已全部按标准化建设改造,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2012年,由于阳西县程村镇自来水厂取水点马潭河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加上水源不足,以致近2万老区群众存在安全饮水问题,程村老区群众不断向市老促会反映“饮水难”问题。几位热心老区事业的老干部带领葆叔和市、县老促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冒雨到阳西新湖水库调研,并步行两公里,深入污水处理工地现场,由于老促会人员的多方促进协调,得到了当地县、镇领导重视,程村养殖污水排放入水库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葆叔这种一心为老区建设的情怀正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老区精神也正得以传承。”同在老促会工作的谢汝羡说。据了解,葆叔还和市老促会领导一道三次到阳春春湾九仔坑和森木田两条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贫困村了解搬迁问题,并协助解决两条村搬迁的“三通一平”费用。
时刻关注着老区的每一点变化,让老区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83岁的葆叔仍然在路上,一刻也停不下来。
文/图 吴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