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裕宜居文化和谐乡村
4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计划用7年时间实施富裕、宜居、文化、和谐四大乡村工程,实现全市1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报摘取《决定》的主要任务内容刊发,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关键词 富裕乡村
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脱贫
《决定》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富裕乡村”工程,要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生态发展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要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抓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蔬菜、南药、水果、花卉苗木等品牌特色农业。发展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现代渔业,到2017年,扶持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化基地15个。培育和发展以手工制作为主、继承传统生产方式的风筝、漆艺、根雕、竹器编织等乡土产业。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种养结合、粮经轮作、机艺配套、立体栽培等生态循环生产的家庭农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展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到2017年,建立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0个。
健全农业生态发展体系。支持各经营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面推行畜禽生态养殖,实行畜禽圈养、人畜分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农用地土壤综合治理力度。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建立劳务输出、输入基地,加强与珠海等珠三角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信息共享,鼓励有一定资金积累和技术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
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确保2015年全市105条重点帮扶村1/3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村、1/3成为先进村、1/3成为达标村。
关键词 宜居乡村
绿化美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工程建设要求,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努力。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今年起,每年整治10%以上的自然村,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整治任务。探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对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的一般镇和自然村推广采用生态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方式。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城镇与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快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和公共场所亮化工程,加快村庄排水排污、清洁养殖、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村自来水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的要求,以增加绿量为重点,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树种,形成“一村一景”,到2017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禁水库过度养殖,逐步推行清水养殖,加强海湾、海岸带生态修复整治,突出海岸带船舶污染和海洋养殖污染综合整治。
关键词 文化乡村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
弘扬乡土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推进文明乡风培育等是“美丽乡村·文化乡村”工程的重要内容。
首先,弘扬乡土传统文化需要挖掘、保护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民间传统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开发农村乡土文化资源,探索建立农事活动体验、特色技艺体验、疍家文化展示等场所,打造“一村一韵”的乡土文化新格局,展示山区、水乡、海滨等不同特点的地域文化。
其次,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注重山水田宅的自然融合性和地域风土人文特色,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留村庄原始风貌。重点保护好岗美隆岗村、东平大澳渔村、雅韶十八座、织大洲村、程村禾仓村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扶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另外,推进文明乡风培育则需要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科学技术、生态文明和普法宣传教育。同时,引导村集体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广泛开展“文明示范户”等创星活动,提高农村文明法治水平。
关键词 和谐乡村
健全民主机制做好群众工作
“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工程建设重点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农村商品零售、餐饮及其他生活服务网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治安、环卫等公共支出在村改居后逐步由公共财政承担。
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优化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对公共事务参与范围。清理派出(驻)乡镇机构,事业站所人、财、物一并划归镇属管理,完善镇政府功能。
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推行集村务管理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办公。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多元化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在有条件的村推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提高农村群众安全感。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格局,从源头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 整理/吴翠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