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寻美丽新农村 邂逅阳东好风情
2014-09-26   来源:济南农批网  作者:mmgsw   字体:【 】  浏览:20次   评论:0

PJPG000030797482

风景优美的那洋村

编者按

9月22日,我们带您领略了铭刻历史踪迹的那龙牛根村,尽显新农村风貌的北惯平地村,以及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的塘坪禾石村,这一期,我们将把目光转向合山镇那洋村、东平镇良洞村和大澳渔村,在风格各异的乡村间,尽情徜徉。

PJPG000030797022

那洋村特色产业火龙果

合山那洋村:

记载历史沉浮演绎现代风情

“合山白石是那洋,寨外清风阵阵凉。楚落地方真得意,子代儿孙万寿长。”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民谣,道出了那洋人的自豪与骄傲,代代传唱至今。清乾隆五年,梁姓村民迁于那洋开枝散叶,200余年来,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岁月沉淀后的小村庄在青山绿水间,记载着历史沉浮,演绎着现代风情。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从阳江市区出发前往合山镇那洋村,满心期待去“约会”民谣里的世外桃源,沿着325国道进入合山镇区,再转入乡间公路。正沉醉于沿线成片稻田的我们,忽然间目光呆住,几排错落有致的民居闯入眼帘,青山环绕,绿水相映,稻田相依,还有青莲池镶嵌在村前,四周被花木环绕,如一座被绿意包围的公园,这就是那洋村了。

200余年前梁氏远迁造村

每一座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那洋也不例外。翻开在岁月洗刷下早已泛黄的《梁氏族谱》,那洋村的过往逐一浮现。

那洋村全村都姓梁,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五年(即公元1740年)。相传,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曾居住着90多户人家,共有34种姓氏,其中既有贵族官僚,也有绅士平民。一天,珠玑巷陈府一位公子与友人外出,在门前偶遇一位从皇宫逃出来的皇妃,她在陈府前乞讨。陈公子发现,这位皇妃虽头发蓬乱,衣衫不整,但仍然掩盖不住她的天姿国色,便对她一见钟情,有娶她为妾之意。然而,谁也意料不到,喜事的背后却隐藏着杀机。

这年9月,陈府一名叫陈敬的佣人外出,路过衙门,发现有重奖找皇妃的榜文。财迷心窍的他揭榜密报朝廷,皇上得知,龙颜大怒。第二天,命令兵部尚书李乔木带兵封锁南雄珠玑巷,不论男女老少,格杀勿论。退朝后,李乔木密集同乡,共商对策。即日,他派心腹前往珠玑巷通风报信。珠玑巷百姓听罢,万分惊恐,随即携老带幼,四处奔逃,梁姓村民先是逃往合山莲塘,再辗转迁到合山白石。直至乾隆五年,才迁到那洋村,在这里安定下来,开枝散叶,因此村中均为梁姓。

PJPG000030797482

风景优美的那洋村

编者按

9月22日,我们带您领略了铭刻历史踪迹的那龙牛根村,尽显新农村风貌的北惯平地村,以及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的塘坪禾石村,这一期,我们将把目光转向合山镇那洋村、东平镇良洞村和大澳渔村,在风格各异的乡村间,尽情徜徉。

PJPG000030797022

那洋村特色产业火龙果

合山那洋村:

记载历史沉浮演绎现代风情

“合山白石是那洋,寨外清风阵阵凉。楚落地方真得意,子代儿孙万寿长。”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民谣,道出了那洋人的自豪与骄傲,代代传唱至今。清乾隆五年,梁姓村民迁于那洋开枝散叶,200余年来,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岁月沉淀后的小村庄在青山绿水间,记载着历史沉浮,演绎着现代风情。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从阳江市区出发前往合山镇那洋村,满心期待去“约会”民谣里的世外桃源,沿着325国道进入合山镇区,再转入乡间公路。正沉醉于沿线成片稻田的我们,忽然间目光呆住,几排错落有致的民居闯入眼帘,青山环绕,绿水相映,稻田相依,还有青莲池镶嵌在村前,四周被花木环绕,如一座被绿意包围的公园,这就是那洋村了。

200余年前梁氏远迁造村

每一座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那洋也不例外。翻开在岁月洗刷下早已泛黄的《梁氏族谱》,那洋村的过往逐一浮现。

那洋村全村都姓梁,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五年(即公元1740年)。相传,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曾居住着90多户人家,共有34种姓氏,其中既有贵族官僚,也有绅士平民。一天,珠玑巷陈府一位公子与友人外出,在门前偶遇一位从皇宫逃出来的皇妃,她在陈府前乞讨。陈公子发现,这位皇妃虽头发蓬乱,衣衫不整,但仍然掩盖不住她的天姿国色,便对她一见钟情,有娶她为妾之意。然而,谁也意料不到,喜事的背后却隐藏着杀机。

这年9月,陈府一名叫陈敬的佣人外出,路过衙门,发现有重奖找皇妃的榜文。财迷心窍的他揭榜密报朝廷,皇上得知,龙颜大怒。第二天,命令兵部尚书李乔木带兵封锁南雄珠玑巷,不论男女老少,格杀勿论。退朝后,李乔木密集同乡,共商对策。即日,他派心腹前往珠玑巷通风报信。珠玑巷百姓听罢,万分惊恐,随即携老带幼,四处奔逃,梁姓村民先是逃往合山莲塘,再辗转迁到合山白石。直至乾隆五年,才迁到那洋村,在这里安定下来,开枝散叶,因此村中均为梁姓。

PJPG000030797542

古老的村闸口门楼

粤曲名伶红线女曾住那洋

在那洋村,村头、村尾各有一座闸口守护,走过村头闸口,一条宽敞的硬底化村道直达尽头,一排排房屋排列得错落有致,新楼房琉璃瓦与绿树相映成趣,而老房子白墙黑瓦别有韵味。房屋的墙壁被村民精心打造成了“文化墙”,村子2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风俗民情在墙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漫步在宽阔的村道间,只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用于碾稻谷的石墩。村民说,闸口和石凳已有不少年头了。在过去的岁月里,闸口扮演着重要角色:接待外来村民小住、容纳村民议事,守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和谐邻里的传统,还体现在该村和红线女的一段故事。

1964年,岭南粤曲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一行7人下乡,住在解放后村中第一任村支书梁叶辉家中。老支书及村民对待红线女比对待自家亲人还要亲。哪家有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就是红线女。村民宁可让自家人少吃少用点,也要尽量照顾好红线女的衣食起居。面对如此善良热情的村民,红线女感动万分,她也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农忙时,红线女主动帮老支书插秧,每天和老支书妻子一起挑水浇菜,洗锅煮饭,不分你我。晚上,遇到开联欢会,红线女总会邀请村民和她一起上舞台表演节目,其乐融融。至今,村里的不少老人仍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当年集体看戏的场景。

综合整治营造和谐村庄

穿行在村道间,整洁的村容让人心情愉悦,家家户户门口干净平整,相隔一段十几米就会出现一个蓝色垃圾桶。据村支书梁计贤介绍,得益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那洋村利用专项资金投资50多万元治污。迄今为止,村里已铺设排污管道1.6公里,并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不仅建立了村垃圾处理池,还聘用保洁员定期清理垃圾杂物、沟渠污水。梁计贤感慨道:“咱们青莲池的水之所以这么清澈,多亏了环境整治。”

在梁计贤的指引下,我们向村后走去,闸口拐弯处,眼前陡然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葱绿。“村里自古以来水土好,适合发展苗木栽培,现在全村共有600多亩苗木,在远近小有名气。”梁计贤介绍说。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那洋村还在进村的闸口旁建有一间20平方米的书屋,是村里的“知识天堂”,书屋内两个大书架,陈列着文学名著、农业生产、法律等2000余册书。对于村民来说,除了农家书屋,他们休闲娱乐还有另一个去处:占地约10亩的青莲池前,有16台健身设施。“空闲的时候,要是不看书,我也会去摆弄一下。”村民肖姐乐呵呵地说,如今村里池塘边有绿化、绿道、路灯、甚至还有健身设施,不比城市的公园差。

“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在健身设施的基础上,建一个文化广场,现在的农家书屋有点小,满足不了村民需求。”扩建文化广场、旧房改造、提高绿化率、发展竹笋和沙姜种职业等,那洋村的村民并未满足于现状,梁计贤对那洋村的未来规划早已心中有数。

那洋村简介

那洋村是那石村委会一条自然村,位于合山镇的北面,距镇区3公里,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403人,共110户。那洋村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四周绿树成荫,该村充分利用优势,大力发展风景树、苗木培植。目前,共8家花木场进驻该村,种植面积600亩,园存苗木约36000棵,打造了合田路段3公里长的乡村景观林带。

PJPG000030784382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大澳渔村

东平大澳渔村:

唯一保留原始风味的古渔村

由阳东县城向东行至东平镇,再向东南沿海驱车,沿途一边是苍茫青山入眼,遍野葱翠。另一边则是海湾环抱,烟云起伏,水鸟环旋飞绕。葛洲岛东向处,泥澳咀和大澳咀相对夹峙,中心一片湛蓝的海湾。浪花一帘洁白,沙滩一片金黄,葱翠掩映中的大澳渔村就静静坐落在这里。

PJPG000030784302

大澳渔村古韵盎然

淡墨轻描古韵渔村

初入大澳渔村,村口雄踞一牌坊,岁月斑驳的横楣上“大澳”两字首入眼帘,传说这两个大字由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整个村庄,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俨然喧嚣世界之外的一抔净土。

走在青石板街上,古村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韵迎面而来。大澳主街宽约4米,长达380米,沿街完好地保存着几十户渔家小屋,一间间白砖青瓦的居民屋静立在街道两旁。渔家小屋窄而长,有如狭长的船面,前店后坊恰似船上的前舱后舱,一架窄窄的木梯通往楼上居室。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仍能依稀看到大澳当年的辉煌身影。在排排灰白映衬的疍民古居之间,一座鹅黄屋顶的二层小洋楼格外显眼,它就是当年鼎鼎有名的大澳商会。前楼、后楼两栋并立,前楼是当时大澳渔港贸易、防盗、集会的心脏。后楼为“晏清”银库,楼高墙厚,四周遍设枪眼,可作碉堡使用。一旦海盗进村,群众可进内躲避,贵重物品可放进后楼银库中。

沿着商会大楼往村尾走,一栋外形似桃叶的建筑落于眼前,这就是大澳渔家民俗风情馆,能在这里一睹鳁鲸骨骼以及鹦鹉螺、蜘蛛螺等珍贵标本,更珍藏着独具特色的疍家棚居、罟棚船模、婚嫁泥雕,还有古时疍家风灯、头饰、网兜、鲳引、梭、鱼篓、椰瓢等用具。浓浓的渔家风情,令人陶醉。

在旧街中央,一条小溪从大澳山间欢腾而下,横穿小街汇入大澳湾。清澈如镜的溪水与湛蓝的海水在青石板桥下相会,美丽的紫荆花、椰树和榕树在岸边窃窃私语。

夕阳西斜,点点渔火如浪上的星点花蕊,疍家渔民摇橹归来,金黄的光晕笼着渔舍。放眼远天,低旋海面的飞鸟轻轻掠过丝缕晚霞。海面上云影流泻,彩光粼粼,在那水天交接处渲染出一片深沉暮色。面海的大澳渔村淡墨描黛痕,好似一副美轮美奂的国画。

PJPG000030784442

晒鱼干也是大澳渔村靓丽的风景

渔火诉说历史沧桑

大澳是一个富有丰厚历史积淀的渔村,这不是一片简单的风景,它是疍家文化中最为厚重的篇章。大澳渔村在秦时隶属南海郡,汉时属合浦郡,古称“六澳之首”。

唐宋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时期,大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之一逐渐兴盛起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疍家咸水歌“大澳赚钱大澳花,东平赚钱无归家”,一语道尽了当年大澳的繁华盛况。

到了清代,大澳与广州“十三行”相列,民间称为“十三行尾”,这是历史上大澳最为鼎盛的时期。油粮、药材、卖盐商铺店面沿街分布,鳞次栉比。镇守在村外的炮台、碉楼也是大澳繁华的见证,虽然早已坍倾,但一夫当关的气势犹在。

传说中大澳原本叫做小澳,是后来乾隆皇帝改的名。传说乾隆皇化名高天赐微服下江南,经一番机缘来到小澳游玩。当时的小澳港内帆船云集,岸上车水马龙,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这分明是大澳,怎么能叫小澳呢!”乾隆皇惊叹这里的繁华,在兴尽离开前留下了“大澳”墨宝,从此小澳更名大澳。

历史上,海难多发,大澳及东平附近的海域多见沉船,天下闻名的“南海I号”宋代古船便是沉睡在这里,一时间大澳成为国内海下考古的焦点区域。据当地老人讲,仅村里人知道的附近海域沉船就不下十几艘。这些古老沉船如同岸上的渔火,在了然无声中述说着大澳的历史沧桑。

渔家文化韵味深长

千年的海风静静从这里掠上海岸,大澳的疍家渔民世世代代靠海衍生。大澳村有6姓宗族编有族谱,都是清末民初时的老谱。百年家族与大澳血脉相连,见证着大澳的过往兴衰,大澳的一切都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而这些大海的子民也是大澳发展和前行的源源动力。

渔民们伴着起伏的海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生活的一切都与鱼有着不解之缘。渔家挂在门前辟邪用的八卦,是由两条鱼形的图案构成;而小孩身上的吉祥物、银钏、银链和人们常用的灯笼,都被做成鱼形。

在风情馆里流连,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返航的疍家渔民,抬着渔获晚归。岸上的渔家女,头戴疍家帽,三五围坐在渔棚前编着渔网,犹能体味到浓浓的乡间温情与淳朴民风。

风情馆的背后是大澳山,大澳山上有个观音洞,洞内安息着千万亡魂。他们或是海难中的溺亡者,或是惨遭倭寇、海盗屠戮的冤魂。温厚善良的大澳人将这些无名的白骨背到此处埋葬,为漂泊无依的亡魂填上一抔安息的黄土。为素不相识的罹难者敛尸入土,这就是大澳人温暖而博大的胸怀。

“南海渔场好呀好风光,渔家阿妹泪呀泪偷藏。”婉转悠扬的疍家渔歌伴着篝火在暮霭沉沉中萦绕耳畔。岁月如烟消散,暮色渐渐拉低了天幕,阵阵海浪轻拍着海滩。勤劳的疍家人开始点亮盏盏渔灯,萤黄的灯火在静静海风里摇曳,阿妈轻拍着襁褓中的婴儿,细语呢喃。夜渐深,来日金乌东升,又会搅醒渔村青蓝蓝的晨梦,还有那道不完,说不尽的疍家故事。

PJPG000030784482

大澳疍家婚嫁

大澳渔村简介

大澳渔村位于阳东县东平镇东南方3公里,占地10.92万平方米,是我省唯一完整保持明清古渔村风貌的文化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人文历史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广东省旅游特色村、阳江十景、阳江市文明村、阳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牌匾,是阳江首个获得该项荣誉的古村落,也是粤西地区首个。

PJPG000030784262

良洞村景

东平良洞村:

靠河面海田肥水美

这里有寿长河缓缓流过,孕育着村民繁衍生息;有约300亩的红树林镶嵌其间,与天空相映成景;有20排古屋排列其间,古巷深深见证岁月变迁……这里就是东平镇良洞村。

一路上,柏油马路穿行在翡翠般的绿荫里。靠近良洞村,被青草包围的,是一个池塘,池塘绿得就像翡翠上的斑斓光点。寿长河从这些亮光里流淌而出,一群飞鸟盘绕在两岸连绵的红树林上。

百年古村历经数代风雨

走进良洞村,村口的牌坊便映入眼帘,上书“良洞”两个大字,两边则刻有一副对联:“龙盘虎踞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相传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建。

良洞村的历史可追溯到500多年前,李氏两兄弟迁移至此,兄弟二人便开始在寿长河畔开荒耕作繁衍生息。良洞村原本叫做“做仔村”。古时候,周围村落的人仰慕这里的繁荣与财富便纷纷登门做“子”,故名“做仔村”。新中国成立之后,因这里自然条件优越,田肥水美,人们便为其该名“良洞”,寓意良好的地方。

采访中,村里的老人将我们带到一口古井前,一米见方的井口,青色石板围砌,井水青碧。传说这口井是最初迁到良洞的李氏兄弟所挖,供历代村民生活取水,已有几百年历史。“夏天用这井水煮粥,过了24小时也不会馊。”老人指着井口颇为自豪。如今,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虽不在井中取水做饭,古井水仍然清澈,还有不少村民挑担取水用来洗衣。

沿着进村大道缓步至良洞村内,20排古屋整齐排列,每排有50座左右。整座村庄有700多座古屋,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两排古屋之间相隔不过1.5米,长却有600米,路面石板铺就,古韵盎然。村里老人说,修这么窄的巷道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和盗匪入村。每到日落或者遇到入侵,村民便用坚实的木板将巷口封起来。

踏进青石小巷,寻访这些青壁灰瓦的百年老居。每座都按照两房、一井、一厅的规格建造,木梁撑顶,夯土墙环绕四周。夯土中加入蔗糖、花生油坚固无比。

在一排排的古屋巷道间,有一条横亘的老街,长300多米,宽约4米,曾是该村的繁华之地。村里老人回忆,这里以前是村里的市场,每到下午时分就有不少村民来摆摊卖鱼买菜,人流穿梭热闹非凡。现如今,虽然已没有往昔的繁华,但偶然间还可见的小药店,及拿着筛子晒药材的老人,还是可以让我们在脑海中勾勒曾经的画面。

PJPG000030784282

良洞老人娱乐中心

红色记忆在此徜徉激扬

在良洞村,既有让人醉心的田园风光,也有独特的乡土文化。穿过老街便是老人活动中心,这里原本是生产大队的食堂,墙壁上还可以隐约看到几十年前的红旗图案和摘录在上面的毛主席语录。

改革开放后,吃“大锅饭”成为人们抛在脑后的记忆,往日人声鼎沸的集体食堂变成了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高高的门楣上是凤凰喜鹊和树木花草的浮雕,踏过门槛便是几十平方米的大厅,十数名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

墙壁上还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老英雄的肖像。这些老英雄为良洞村的史册谱写出辉煌的一页,给后代树立了光辉典范。至今,参军报国的热血仍流淌在良洞人的骨子里,每5个参军的东平人里就有1位来自良洞。你在良洞村口随便向一位村民问路,这位好心村民就可能是扛过枪的军人。

快走出村子时,一座5层高的建筑格外显眼,它便是良洞村鼎鼎有名的古碉楼。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碉楼,虽在岁月的洗刷下,门栏破旧、石块斑驳,尽显沧桑,但墙壁上一个个的瞭望口,以及屋内已略显坍塌的台阶,还是可以让我们看到这里昔日的富庶。据村中老人介绍,早在民国时期,这里有一前一后两座碉楼,集预警、避难、储物等功能于一体。解放后,其中一座被拆除用于建造大队食堂,只剩下另一座还矗立在村口。

“碉楼上存放民兵队的枪支,楼下是民兵队的会议室,我们训练完后就来这里集合念毛主席语录。”曾经在1966年当过女民兵的村民雷佩芳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激动万分,红色的记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传统与现代相融相和

静静座落在寿长河畔的良洞村,迎着时代进步的潮流也在不断前行。旧村落里的人们开始离开土地,走向更广更远的世界。良洞人把古老的痕迹保留至今,他们血液中的渊源也凝固流传,不管飞到多远多高,这里仍然是他们永远的眷念。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良洞人的大日子,不管身在何处,都会在这一天赶回来,这一天没有闲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分工,共同进行扫墓祭祖这一活动。三月三这一民间习俗在这里已经有430多年的历史,沿袭和继承中华民族纪念黄帝的这一古老习俗,据老一辈人讲述,三月三的来源是他们的祖先由南雄珠玑巷逃难而来,生儿育女,他们去世的时候,刚巧是三月三,他们便以三月三日为节日纪念先辈,一代代沿袭至今。如今,这一节日已申报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接踵而来,古老的良洞村再次氤氲发展的曙光。破旧的泥土路全部得到硬底化,农贸市场也集中规划,村里还建成了全县首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目前,良洞村的外出乡贤正在募集资金建村,相信不久的将来,良洞村必将放射出更迷人的光彩。

PJPG000030784502

大王椰是良洞村的别致一景

良洞村简介

良洞村位于东平镇西面,面临寿长河,距镇区12公里,在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的东平出入口附近。全村有1012户4038人,村民收入主要以荔枝和龙眼种植、海淡水养殖及外出务工为主。这里风光秀丽,号称“鱼米之乡”。

Tags:农村邂 东好风 责任编辑:mmgsw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恒大强势进军光伏发电产业 [下一篇]走进美丽新农村 邂逅阳东好风情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