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西高高擎起美丽乡村建设大旗
2014-10-10   来源:邯郸农批网  作者:罗宾   字体:【 】  浏览:36次   评论:0

PJPG000032239302

201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中)在市委书记魏宏广(右二)、市长丘志勇(左二)、县委书记许培业(右一)的陪同下到阳西调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01

 中共阳西县委动员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美丽乡村,争取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者按

“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主要的难点也在农村。”今年2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抓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就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和投入,加强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具有乡土味道、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广东美丽乡村。

阳西,作为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文历史厚重,自然资源禀赋。在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道路上,阳西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该县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坚持规划先行,整合多方资源,稳步推进,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PJPG000032239302

201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中)在市委书记魏宏广(右二)、市长丘志勇(左二)、县委书记许培业(右一)的陪同下到阳西调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01

 中共阳西县委动员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美丽乡村,争取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者按

“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主要的难点也在农村。”今年2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抓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就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和投入,加强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具有乡土味道、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广东美丽乡村。

阳西,作为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文历史厚重,自然资源禀赋。在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道路上,阳西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该县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坚持规划先行,整合多方资源,稳步推进,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41

鸡乸?村美丽的雕像。

规划引领全局建设美丽乡村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农村经济和村镇发展的蓝图。”阳西县委书记许培业说,建设美丽乡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顶层设计,编规划、建机制、做服务,激发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干劲和热情。要科学规划,就要立足本土,充分发挥阳西县自然资源禀赋、挖掘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领导重视

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心剂

在掀起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阳西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首要要务来抓。为此,该县委、县政府成立阳西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许培业任组长,县长苏玉均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关天表为常务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作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组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农办,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各镇和相关单位也参照县的做法,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县上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支持、镇村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这项民心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向记者畅谈今后阳西美丽乡村建设时,阳西县委书记许培业如是表示。阳西县县长苏玉均在多次下乡调研,“把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后,也强调要抓好美丽乡村布局规划,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加强分类指导建设,多方筹集整合建设资金。

今年5月,该县县委副书记关天表率县农业和水务局、住建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及各镇主要负责人到清远市阳山县、珠海市斗门区参观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旅游开发经验。8月,阳西县委七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印发了《中共阳西县委、阳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西发[2014]7号),为方便工作的开展,同时制订了《阳西县美丽乡村建设2014-2015年实施细则》(西办[2014]49号)和《阳西县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竞争评分表》,快速有效地推进了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美丽乡村

2011年,阳西县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在创建名镇名村工作中,阳西县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原则,集中力量搞建设,突出重点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一方面,阳西县把中心镇重点镇的规划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织(篢)镇加强与县城的空间整合,打造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重点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工业新城、绿色新城;溪头镇依托临港经济开发区及滨海电力能源基地,定位为打造宜居宜业重点镇;沙扒镇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定位为打造新兴海滨旅游重镇;儒洞镇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定位为打造阳西县次中心,建设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现代化小镇。

另一方面,阳西县把生态文明村的规划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率先启动乡村文明行动。坚持以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阳西县名村名镇建设实施意见》和《文明村镇群创建意见》,规划2011年到2015年创建15条名村,41条示范村。该县以织(篢)镇鸡乸(土朗)村荣获“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为契机,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文明村的创建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的名村和示范村达56个。

60

蓝天白云,依山傍海,马村文明腾飞。

依托特色农业打造名村名镇

阳西县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农产品丰富,除有水稻、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外,还有荔枝、龙眼、火龙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十分丰富。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阳西县统一谋划,立足各乡镇农业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乡镇。目前,该县已建成程村蚝、五彩薯、西瓜、荔枝、龙眼、辣椒、蔬菜、水产品、禽畜等8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特色作物产量30.45万吨。

与此同时,阳西县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优质农业品牌。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60多家,其中成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8家,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潜力巨大。该县更是培育了“洋冠红”玉荷苞荔枝、“爽缘”和“西荔王”妃子笑荔枝、“西荔王”火龙果和“海皮”西瓜等绿色食品品牌。

随着农产品不断打出名气,销路不断拓宽,近年来,阳西县不断涌现出一个个农产品特色村镇。如以荔枝闻名的儒洞镇、西瓜大镇上洋镇和东水茶之乡东水村等等。

发展蓝色经济创建风情渔村

除了优厚的农业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是阳西县不可或缺的优势。该县海岸线长126.6公里,海岛13个,岛岸线长24.3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42万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阳西县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村镇的同时,积极谋划,借助临海优势,发展渔业养殖和远洋捕捞,建设一批村庄安定、村民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滨海渔村。

如今,阳西拥有沙扒渔港(国家一级)、溪头渔港(省一类)、上洋河北渔港(省二类)和溪头马村渔港。2013年,全县渔业总产值45.42亿元,年增长18.49%。有省级良种场1个,省级渔业龙头企业2个,渔业专业合作社17个。有沙扒国家一级渔港,溪头、河北省区域性渔港;马村、青草渡、红光村等三个渔船避风锚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7.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1.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6.1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面积4.48万亩,占全市的63%。

村民腰包鼓起来,村容村貌也跟着焕然一新。不少村民自发捐资,改善村中基础设施,修路建公园,建文化广场,建农家书屋,在物质充裕的同时,不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上洋镇的南山海村,记者看到,村容整洁,村风淳朴,港口码头风景如画,一派忙碌景象。溪头镇鹅渚埠村,偌大的文化广场上,村民怡然自得,愉快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2013年,省文明办、南方日报

2013年,省文明办、南方日报社组织“寻找广东最美乡镇”活动,沙扒获评“广东省十大最美乡镇”。

发掘旅游资源构筑生态乡村

阳西县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碧海蓝天、海湾沙滩滨海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阳西县对全县旅游资源加以挖掘,统筹谋划,通过招商引资和乡村自主开发方式,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和乡村原生态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如今的沙扒镇不仅是一个渔业镇,其月亮湾和沙扒湾更是成为沙扒旅游一张响亮的名片。

由于特殊地质条件,阳西地热矿泉贮量丰富,其中以东湖咸水矿温泉、儒洞咸水矿温泉、塘口热水温泉为佳。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则是西北部山区乡村独有的优势。东水山位于阳西县西北约60公里处,是一处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旅游避暑胜地,其中“鹅凰远眺”、“东水明珠”曾列入阳江八景之一。

阳西县也有着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大垌山禅林景区位于县城西郊约4公里处,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禅林。织篢镇大洲村被省文联、省民协认定为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之一。程村镇禾仓村是我市有名的传统村落。新圩镇东水“古法造纸文化”传统人文景观。还有传统龙舟、阳西山歌、渔家婚嫁风俗等民俗风情十分丰富。

72

红彤彤的荔枝,红火火的生活,阳西依托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拉动农村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阳西县委书记许培业、县长苏玉均等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各地进行调研,要求各级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把阳西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加快实现阳西跨越发展、幸福追赶。

64

迎着晨光,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阳西县织(篢)镇大洲村仿似笼罩在一层金色的薄纱下,恬静迷人。

乡村整治与村落保护相结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县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村庄规划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以村庄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等为重点,把乡村整治和村落保护结合起来,推进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

该县还要求各镇和规划建设部门按照“节约土地、延续特色、尊重民意,新建、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的要求,结合村原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抓规划,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古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达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培育特色等目标,突出阳西风貌和地域特色,做到既节约实用,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

要做到整治和保护相结合,首先要规划好。为此,阳西县重点做好村庄道路、公共村场、文体活动、排水排污、垃圾处理和禽畜圈养等设施,为村庄规划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在名镇名村示范村推进中,该县委托阳江、湛江的设计单位根据各名村示范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各自特色进行了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编制,如以新圩镇东水村为重点,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名村,以织镇鸡乸村、儒洞镇南垌村为重点打宜居名村,以溪头镇那湖村为重点打造“五彩薯”特色农业示范村。相关镇村按照各自的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按质按量落实好建设内容。

热闹而和谐的农村社庙炮会

热闹而祥和的农村社庙炮会。

灵活筹资和严格督查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投入数十亿元,但对于财政紧缺的阳西县,资金的筹集是个难题。为解决筹资困难,阳西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五个一点”的方式,多方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一是县财政支持一点,县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竞争奖励;二是村民筹集一点,动员村民积极筹资筹劳,支持本村美丽乡村建设;三是乡贤捐助一点,发动乡贤、外出企业家捐资、捐建,大力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四是部门资金整合一点,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扶贫“双到”资金、农村文体设施项目、乡村绿化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优先安排于美丽乡村建设;五是企业投入一点,引进、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而要保证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恰到好处地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就要把资金的使用过程透明化、阳光化,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和成果也要接受严格督查验收。

为此,阳西县建立了健全动态评估和通报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专项督查,定期分析研究工作,通报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指导各镇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定期督促检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通报。对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同时加强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合法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43

户户有渔船,家家住别墅。鸡乸(土朗)村是我市首个“全国文明村”。

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是一道亮

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乡村富裕和乡风文明相结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也是方向和目标。近年来,阳西县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农村的出行环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该县已建成133个农村客运候车亭,建成乡道及以下公路1397条共1447.10公里。2013年该县完成美丽乡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里程81.559公里,完成投资2446.77万元,改变了过去农村“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

该县还按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在全县农村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和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这当中涌现出一批美丽乡村,如南洞村、鸡乸村、红光村等,其中,鸡乸村曾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南洞村被评为阳江市“生态示范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既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也要注重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阳西县县长苏玉均说,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新村,该县不断加大对农村文体设施的投入。

目前,该县已建成20个文化广场、11幢文化楼、41个文化室、12个灯光球场等文体设施,并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和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抓好文体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县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农村政策、普法宣传、“除陋习、树新风”、创建文明家庭、生态文明村等活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谐。这当中,涌现出如红光村、马村等一批示范村,其中,红光村曾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策划/陈里焱 撰文/伍玲 陶明霞 张文秀 钟连娇 图片由阳西新闻中心提供

Tags:高高擎 责任编辑:罗宾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华南水稻白叶枯病防控示范现场会.. [下一篇]洛阳失联副市长在长沙一出租房内..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