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秋冬临近温度下降,但灭蚊工作依然会进行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实习生 吴梓鸿摄
喷药灭蚊太化学放鱼食蚊坏生态?针对近日市民对广州灭蚊方法的热议,广州市城管委回应:各街区投放2000多万条本地鱼,也采取了多种生态方式防控蚊患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成广伟
为应对广州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广州市水务部门除了对下水道、河涌等进行清理灭蚊,近日还在水体中投放了食蚊鱼。食蚊鱼是被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中的鱼类,这一措施引发了有关人士对食蚊鱼投放引发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的担忧和争议。15日,广州市城管委召开登革热防治工作会议,称据其掌握的数据看,各区街确实投放了2000多万条鱼类,但多是本地物种不知是否包括食蚊鱼。
根据会议通报,广州每周五进行的全市灭蚊日行动,将持续至11月底。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灭蚊工作不仅局限于喷药,还有很多非化学方法。
2000万条鱼多是本地物种
15日,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水务局引进了5.4万条“食蚊鱼”,放养在沙河涌、天河公园、车陂涌、乞巧公园、岑村水库、新塘水库等地。这种“食蚊鱼”虽然吃食蚊虫幼虫,但作为外来物种,被指引致生物入侵。
对于该报道,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15日下午表示,该报道消息来源和目前城管部门掌握的消息来源不尽相同:城管所获资料为各区街上报,该媒体报道来源为水务部门;城管委根据各区街上报数据,统计出鱼类投放量2000多万条,该报道的数据是5.4万条。该负责人称,由于消息来源不统一,所谓的外来物种“食蚊鱼”,可能包括在2000万条中,也可能不包括。
根据城管委掌握的情况,2000多万条鱼并不是特定物种,很多都是本地常见物种,“一些常见的观赏鱼类,一些本地的家鱼草鱼。”这些鱼不仅投放在市政公园水体中,也包括一些有大型水体的小区。城管委表示,出现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广州亦推广生态灭蚊方式
针对近日网上文章直指广州灭蚊太“化学”,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称,广州也推广了生态方式灭蚊。
10 月14日,一篇题为“登革热爆发因化学灭蚊”的文章开始在网络流传。文章署名为“广州市汇城害虫防治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明亮”,他称自己公司承包了广州某大型小区“四害”防治,“根据合同的要求,不论有蚊无蚊,不论冬天夏天,每周一次在小区内全面喷施菊酯类农药灭蚊,此外,小区的绿化维护每月两次全面喷施农药杀虫。”,作者认为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灭蚊方式,反而导致蚊虫出现变种、耐药情况,“蚊子越来越难灭,使用的农药就越用越高级,浓度越用越高。蚊子在这种高强度的农药轰炸十几年下来,发生两个变化,一是不容易杀死,即使用很高的浓度灭蚊剂对着成蚊喷,效果很差;二是蚊子发生了‘变种’,所谓变种是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小区内原来是摇蚊、库蚊多,现在变为伊蚊多。”
文章还认为,广州滥用化学药物灭蚊,还将蚊虫的天敌如挂网蜘蛛等给杀灭。
15日登革热防治新闻通气会上,广州市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已注意到该文所提观点。但这种观点是否科学,仍需长期观察。该负责人认为,从广州现有情况看,用化学药物灭蚊对杀灭成蚊是有效的。
对于上述文章提出利用生态方式防控蚊患,该负责人称,广州现有较大规模的非药物方式灭蚊方式,包括部分街道对沙井盖、明渠、下水道出口安装防蚊纱;对菜地用机械平整;对过季没有价值的农作物和杂草进行堆土掩埋;成熟农作物收割后土地及时平整;在广州大中型水体中放养2000多万条鱼,吃食水体中蚊子幼虫等措施。

尽管秋冬临近温度下降,但灭蚊工作依然会进行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实习生 吴梓鸿摄
喷药灭蚊太化学放鱼食蚊坏生态?针对近日市民对广州灭蚊方法的热议,广州市城管委回应:各街区投放2000多万条本地鱼,也采取了多种生态方式防控蚊患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成广伟
为应对广州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广州市水务部门除了对下水道、河涌等进行清理灭蚊,近日还在水体中投放了食蚊鱼。食蚊鱼是被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中的鱼类,这一措施引发了有关人士对食蚊鱼投放引发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的担忧和争议。15日,广州市城管委召开登革热防治工作会议,称据其掌握的数据看,各区街确实投放了2000多万条鱼类,但多是本地物种不知是否包括食蚊鱼。
根据会议通报,广州每周五进行的全市灭蚊日行动,将持续至11月底。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灭蚊工作不仅局限于喷药,还有很多非化学方法。
2000万条鱼多是本地物种
15日,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水务局引进了5.4万条“食蚊鱼”,放养在沙河涌、天河公园、车陂涌、乞巧公园、岑村水库、新塘水库等地。这种“食蚊鱼”虽然吃食蚊虫幼虫,但作为外来物种,被指引致生物入侵。
对于该报道,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15日下午表示,该报道消息来源和目前城管部门掌握的消息来源不尽相同:城管所获资料为各区街上报,该媒体报道来源为水务部门;城管委根据各区街上报数据,统计出鱼类投放量2000多万条,该报道的数据是5.4万条。该负责人称,由于消息来源不统一,所谓的外来物种“食蚊鱼”,可能包括在2000万条中,也可能不包括。
根据城管委掌握的情况,2000多万条鱼并不是特定物种,很多都是本地常见物种,“一些常见的观赏鱼类,一些本地的家鱼草鱼。”这些鱼不仅投放在市政公园水体中,也包括一些有大型水体的小区。城管委表示,出现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广州亦推广生态灭蚊方式
针对近日网上文章直指广州灭蚊太“化学”,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称,广州也推广了生态方式灭蚊。
10 月14日,一篇题为“登革热爆发因化学灭蚊”的文章开始在网络流传。文章署名为“广州市汇城害虫防治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明亮”,他称自己公司承包了广州某大型小区“四害”防治,“根据合同的要求,不论有蚊无蚊,不论冬天夏天,每周一次在小区内全面喷施菊酯类农药灭蚊,此外,小区的绿化维护每月两次全面喷施农药杀虫。”,作者认为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灭蚊方式,反而导致蚊虫出现变种、耐药情况,“蚊子越来越难灭,使用的农药就越用越高级,浓度越用越高。蚊子在这种高强度的农药轰炸十几年下来,发生两个变化,一是不容易杀死,即使用很高的浓度灭蚊剂对着成蚊喷,效果很差;二是蚊子发生了‘变种’,所谓变种是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小区内原来是摇蚊、库蚊多,现在变为伊蚊多。”
文章还认为,广州滥用化学药物灭蚊,还将蚊虫的天敌如挂网蜘蛛等给杀灭。
15日登革热防治新闻通气会上,广州市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已注意到该文所提观点。但这种观点是否科学,仍需长期观察。该负责人认为,从广州现有情况看,用化学药物灭蚊对杀灭成蚊是有效的。
对于上述文章提出利用生态方式防控蚊患,该负责人称,广州现有较大规模的非药物方式灭蚊方式,包括部分街道对沙井盖、明渠、下水道出口安装防蚊纱;对菜地用机械平整;对过季没有价值的农作物和杂草进行堆土掩埋;成熟农作物收割后土地及时平整;在广州大中型水体中放养2000多万条鱼,吃食水体中蚊子幼虫等措施。
全市灭蚊将持续到11月底
自9月以来,广东省出现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全省已出现登革热病例3万多例,其中最严重的广州市占了27000多例。城管委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秋冬临近温度下降,理论上蚊虫隐患会减缓,但灭蚊工作依然会进行。
通报称,城管委爱卫办将继续发动群众参与灭蚊防控工作,进一步提高灭蚊科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统一灭蚊行动,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工作。其中,每周五傍晚的全市统一灭蚊工作,将持续至11月底;疫情较重的区域,每周统一灭蚊不少于2次;对于新增病患,城管委爱卫部门将按防疫指引,在其住所、工作地周边100米半径范围,持续灭蚊。
该负责人强调,灭蚊只是防控登革热的手段之一,更长效的手段始终是清积水。
投放食蚊鱼引发物种入侵担忧
有关部门回应,投放食蚊鱼数量还在统计
据广州市水务局介绍,为应对形势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广州市水务部门除了对供水窨井、下水道、排水检查井、雨水口、河涌范围内的绿化带等清积水、灭蚊,水务部门还投放了食蚊鱼。有媒体称仅天河区的天河公园湖、新塘水库、岑村水库及沙河涌等水体中就投放了5.4万尾食蚊鱼。
投放食蚊鱼的消息引发了争议,有专家认为,食蚊鱼是有名的入侵物种,投放食蚊鱼灭蚊是危险动作,控制不当就会变成外来生物物种入侵,演变成为类似美国“亚洲鲤鱼”的物种入侵事件。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说,登革热的防治最好的办法是提高整体的环境,对外来物种的引进要慎重,要反复论证,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带来的负面影响。
食蚊鱼,又称柳条鱼,山坑鱼,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和古巴,因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虫有一定作用,耐污染,适应力强,繁殖能力高,被引进到世界各地作灭蚊用途。香港和台湾地区早年也曾引入,后对本地青鱂鱼等物种生存造成影响。
资料显示,食蚊鱼因与各地原生鱼类进行竞争,破坏生态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种。在澳洲,食蚊鱼对当地的鱼和青蛙造成的巨大竞争,被认为造成布里斯班附近的亚热带河流中彩虹鱼的绝种。
对此,广州市水务局有关工作人员在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放食蚊鱼主要都是投放在可控的静态水体中,如人工湖、喷水池等,“但具体投放数量有多少,仍在统计当中”。
记者在广州市引发的《广州市防控登革热工作指引》中看到,其中也提出投放食蚊鱼的建议,但范围仅限于“供观赏的喷水池可放养食蚊鱼或观赏鱼”。

■食蚊鱼。(资料图)
■新快报记者 黄晓嘉 通讯员 卢绍琨 罗坚
市水务局称,这些鱼来源于广州周边地区,非从国外引进,适量投放不影响生态
为配合广州登革热防御工作,广州市水务局日前投入92万多元,在173万多平方米水域内投放了2792万多尾食蚊鱼用于灭蚊。对此,有业内专家担心,在水体中投放外来入侵物种,恐对广州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昨天,广州市水务局回应称,投放食蚊鱼主要是根据防控登革热疫情的严峻形势和分布范围进行适量投放,而且食蚊鱼是来自广州周边地区并非外来物种入侵,不会影响生态。
2006年曾为防御登革热投放过食蚊鱼
这些食蚊鱼都投放到了哪些地方?对此广州市水务局并未进行正面回复。有媒体指出,天河区的天河公园湖、乞巧公园水系、新塘水库、岑村水库及车陂涌、沙河涌等山塘水库、河涌,分别被投放食蚊鱼5.4万尾。
这并非广州首次投放食蚊鱼。据资料记载,自1974年以来,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广州市民曾多次将食蚊鱼投放到市内街道的废水井、防空洞、太平桶及邻近菜地洼地、水沟积水处,借助它灭蚊。2006年,为了防御登革热,当时的市政园林部门曾向公园水体投放了5000多尾食蚊鱼。
每条鱼一昼夜最多能吞200多只蚊子幼体
此次大规模投放食蚊鱼会否对广州的生态造成影响?广州市水务局称,本次投放食蚊鱼主要是根据防控登革热疫情的严峻形势和分布范围,选择部分湖泊、水塘等适量投放,通过食蚊鱼摄食水体中的伊蚊幼虫,以达到防蚊灭蚊的效果。
市水务局援引相关专家理论表示,食蚊鱼为暖水性小型鱼类,原产北美洲,1924年由菲律宾引进我国,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区,在广州及其他珠三角地区成为“定居者”已数十年。而这次投放于广州相关水体中的食蚊鱼,来源于广州周边地区,并非从国外引进,也就是说,食蚊鱼对于广州市的水体生态系统而言,是本来已经存在的,并非新的入侵物种。
广州市水务局进一步指出,食蚊鱼成年个体体长4-6cm,卵胎生,主要食物为水生的昆虫幼虫,当水温适宜时,每条鱼一昼夜可吞食蚊子幼体40~100只,最多能吞食200多只。利用食蚊鱼灭蚊,能把蚊子幼虫消灭在水体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该局表示,2006年广州向公园等水体投放过食蚊鱼来灭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迄今为止尚未观察到对生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广州将采取 多种措施综合灭蚊
新快报讯 记者刘正旭 通讯员成广伟报道 “蚊媒监测点达标率不断上升。”昨日,广州市城管委通报称,接下来将采取多种措施灭蚊,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
广州市城管委爱卫处副处长陈汉伟承认,此前在灭蚊过程中过于依赖药物,“可以考虑对蚊虫做耐药性检测,以确保药物能起到效果”。
陈汉伟进一步表示,近段时间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灭蚊要采取综合措施。广州已采取的灭蚊措施包括加建19000多个防蚊板、投放鱼类2000多万条、投放灭蚊幼39万包。“鱼类投放到各个水域了,但不仅仅是食蚊鱼。”陈汉伟表示。
水域里放一些鱼可净化水质
新快报讯 记者黎秋玲 通讯员刘可报道昨天,在珠海举行的某个会议间隙,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广州投放食蚊鱼一事。李彦亮认为:“水域里面放一些鱼,可以净化水质,使水质变好,对水质生态环境肯定都是有好处的。”当然,针对食蚊鱼等外来入侵物种,李彦亮认为应该严格控制使用。
李彦亮也实事求是地表示,现在因为有了许多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眼前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一些措施治理,这些措施也肯定对这些场所的生态建设有一些负面影响的。“但我们要从长远、从细微的角度来改善环境,这才是我们的长久之计”。
他提醒,防治登革热保护环境非常重要,“登革热的传播,与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广州是人口密集地,如果环境差,蚊子就特别容易感染、传播登革热”。
来源:金羊网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