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光秀丽的石埗村。
近年来,阳西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愈益稳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阳西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组织领导,多方整合资金,致力于建设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如今,放眼阳西大地,一片热土,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幸福祥和。
在阳西县委书记许培业看来,这是全县数十万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目标。他指出,近年来,阳西县借助开展“书记项目”树立典型引领全县新农村发展,乡贤反哺工程成为助推阳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扶贫双到和“五个一”也都为阳西县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策划/陈里焱
撰文/伍 玲 陶明霞 张文秀
钟连娇
图片由阳西新闻中心提供
“书记项目” 树典型筑牢乡村基础
早在2012年,阳西县就选定8个党支部为“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实施“双挂双考”工作方法,按照“五个好”党支部的标准,着力将联系点创建成全县的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之后,又以每年增加8个的步伐继续推进“书记项目”,预计到2017年就可以实现“五个好”村党组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在实施“双挂双考”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中,阳西县围绕“建设富裕乡村、宜居乡村、文化乡村、和谐乡村”的目标,不断在完善村级办公场所、文化楼、文化广场等硬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该县积极开展“书记项目”创建党建示范点工作,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使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大大增强,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坚持“三会一课”、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增长,有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同时,阳西县在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不少乡村借助开展“书记项目”的契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
石埗村 村民共享富裕和文明成果
走进石埗村,一方方水产养殖基地亮闪闪地呈现在眼前。一台台抽水机在池中不断地转动,推动石埗村的经济发展。石埗村的奔康致富之路,得益于“书记项目”和该村得天独厚的浅海滩涂资源。目前,该村滩涂养殖面积5000多亩,虾围养殖1100多亩,村集体收入达25万元。
2012年,该村确定为“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挂点联系该村的县委主要领导十分重视,亲自组织挂点单位和镇、村负责同志研究工作推进思路和发展规划,并经常过问和督促项目的进展,细化工作方案,以切实的工作措施推进“书记项目”建设,效果明显。
织篢镇石埗村确定为“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后,多渠道筹集资金525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村中新建有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石埗自然村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公园、安装路灯。此外,积极建设村道硬底化、堤围改造和垃圾池等生产生活设施,做好环境卫生整治,使群众健身娱乐有一个好去处,农产品销售有一个集中场所,生活有一个卫生舒适的环境。

风光秀丽的石埗村。
近年来,阳西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愈益稳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阳西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组织领导,多方整合资金,致力于建设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如今,放眼阳西大地,一片热土,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幸福祥和。
在阳西县委书记许培业看来,这是全县数十万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目标。他指出,近年来,阳西县借助开展“书记项目”树立典型引领全县新农村发展,乡贤反哺工程成为助推阳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扶贫双到和“五个一”也都为阳西县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策划/陈里焱
撰文/伍 玲 陶明霞 张文秀
钟连娇
图片由阳西新闻中心提供
“书记项目” 树典型筑牢乡村基础
早在2012年,阳西县就选定8个党支部为“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实施“双挂双考”工作方法,按照“五个好”党支部的标准,着力将联系点创建成全县的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之后,又以每年增加8个的步伐继续推进“书记项目”,预计到2017年就可以实现“五个好”村党组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在实施“双挂双考”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中,阳西县围绕“建设富裕乡村、宜居乡村、文化乡村、和谐乡村”的目标,不断在完善村级办公场所、文化楼、文化广场等硬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该县积极开展“书记项目”创建党建示范点工作,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使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大大增强,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坚持“三会一课”、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增长,有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同时,阳西县在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不少乡村借助开展“书记项目”的契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村子一天比一天漂亮。
石埗村 村民共享富裕和文明成果
走进石埗村,一方方水产养殖基地亮闪闪地呈现在眼前。一台台抽水机在池中不断地转动,推动石埗村的经济发展。石埗村的奔康致富之路,得益于“书记项目”和该村得天独厚的浅海滩涂资源。目前,该村滩涂养殖面积5000多亩,虾围养殖1100多亩,村集体收入达25万元。
2012年,该村确定为“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挂点联系该村的县委主要领导十分重视,亲自组织挂点单位和镇、村负责同志研究工作推进思路和发展规划,并经常过问和督促项目的进展,细化工作方案,以切实的工作措施推进“书记项目”建设,效果明显。
织篢镇石埗村确定为“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后,多渠道筹集资金525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村中新建有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石埗自然村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公园、安装路灯。此外,积极建设村道硬底化、堤围改造和垃圾池等生产生活设施,做好环境卫生整治,使群众健身娱乐有一个好去处,农产品销售有一个集中场所,生活有一个卫生舒适的环境。

经过整治建设,马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 村 由“乱”到“治”,村企共建文明村
“马村人很淳朴,马村的民风也一直很好。”马村党支部书记余谷平说。然而,2005年,随着广东华厦阳西电厂的落户和开工建设,村里谣言四起,马村村民人心惶惶,纷纷起来反对电厂建设。
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派出市驻村工作队进驻马村,并从市县镇抽调精干人员组成21个驻村工作组负责做好调处工作。工作队进驻后,按照“以人为本、创新思路、循序渐进、万无一失”的工作思路,理顺了各种关系,稳定了马村形势,为电厂的顺利复工奠定了基础。2006年5月,阳西电厂向马村群众作出彰显诚意的7项承诺。
8年来,阳西电厂共投入资金1700多万,践行马村渔港建设、马村公益事业、老人生活补贴、大学生补贴等承诺。对于村民反映的村道泥泞难行问题,他们多方筹资,硬化了505公里村道;村里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他们便想方设法维修了四个水陂和两座水闸,灌溉农田600亩……
2012年初,作为该县“书记项目”党建联系点,阳西县开全市先河,在马村招聘了9名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作风务实的村民担任村务专干,协助村“两委”干部做好日常村尾工作,带领村民发展经济。
乡贤反哺加速助推乡村建设
“乡贤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乡贤回归带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都极大地推动我县农村建设工作的步伐。”阳西县县长苏玉均说,近年来,阳西县以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深入实施“乡贤反哺”工程,引导更多外出企业家回乡投资置业,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率、成功率,在全县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厂回迁”的良好氛围。
“乡贤反哺”卓有成效,得益于阳西县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贤回乡投资兴业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二是搭建承载平台,为回归投资企业提供贴身贴心的服务。三是多措并举搭建外出乡贤反哺家乡的桥梁。四是抓好典型带动,大力发掘致富不忘家乡的先进典型,宣传乡贤企业家艰苦创业、回报家乡的光荣事迹。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家乡人民的期望,打动着阳西县的外出企业家们,他们有的回乡建厂,有的则倾其财力建新村造福桑梓。程村籍企业家袁乾坤和郑国平捐款300万元,请来省地质专家和钻探队到程村帮助水厂开辟新的地下水源。程村镇企业家许德来,9年为家乡捐款逾1000万,帮助困难群众,支援家乡建设。
去年,该县旧城区改造建设项目启动,作为该县“乡贤反哺”重要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用地总面积约2265亩。

沿水而建、环境优美的咸水寨村。
咸水寨村 乡贤回归打造生态文明村
来到程村镇罗岗村委会的咸水寨村时,记者看到村道两旁的绿树已长出数米高,巨大的树冠在太阳的照射下,投下一片绿茵。
“村里的变化,离不开外出企业家袁添。”该村负责人老谢说,1998年底,该村外出企业家袁添捐资60多万元修建了咸水寨至程村镇约1.6公里的硬化底道路,在袁添的带动下,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筹资268万元,掀起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热潮。
近年来,咸水寨村以“建文明村、做文明人”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居住安全、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目前,该村修建了自来水塔,建设了文化室,并购买5000多册图书;所有巷道、环村路都实现了硬底化。
咸水寨文明村于2001年6月通过省文明示范村的验收,成为阳江市首个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省生态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阳江市卫生村,2010年被评为阳江市文明村,2013年2月评为省卫生村。

黄茅岭村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
黄茅岭村 乡贤建新村别墅赠与村民
近日,沿着崎岖的公路一路颠簸,记者来到黄茅岭村时,只见18栋红墙蓝瓦的两层小别墅整齐排列在绿树丛中。
黄茅岭村属革命老区,距阳西县城约40公里,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山区小村。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有32户,总人口162人,主要以发展淡水养殖业、禽畜饲养业及农业种植生产为主。
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出入十分不便,村民收入很低,大部分村民住的都是泥砖房。2006年,热爱家乡的乡贤陆达青回村时看到村里的落后景象,慷慨解囊投入450万元为村民排忧解难。2008年,全体村民彻底告别了泥砖房,入住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小别墅。
为了保持新村的环境卫生,村民积极开展改水改厕工作,做到人畜分居,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0年通过省卫生村的验收,成为阳西县第一个省级卫生村。
扶贫“双到”补强资金短板添保障
2013年,阳西县募集到的扶贫济困善款中,部分善款被迅速投入到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填补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缺口,成为建设贫困村扶贫项目、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资金来源,为贫困村摘掉“穷帽子”提供了经济扶持。
在实施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阳西县落实帮扶资金7060万元。截至2013年底,阳西县遭受强台风“尤特”灾害的193户全倒户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入住,50套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任务已完成,同时建成了30宗农村饮水工程,惠及农村群众1.8万人。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启动一年多来,产业扶贫成为又一着力点,但资金筹集是问题。阳西县和各帮扶单位迅速行动,通过持续投入和帮扶,实施产业扶贫,帮扶发展生产等“脱贫工程”和培训转移就业等帮扶措施,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纯收入明显提高。
同时,阳西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五个一点”的方式,多方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通过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帮扶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同时,建立冬种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冬种生产,增加贫困户务农收入。

公园设施完善、别墅林立的南珠村南珠村 珠啤集团与民共建幸福村
驱车来到南珠村,沿着安居房旁的水泥路一路走下去,新村特有的文化公园映入眼帘,绿地环绕,池塘山丘交相辉映,石材桌椅错落有致,是村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文化公园对面是新落成的文化活动中心,两个书架排满了图书,有村民在农家书屋正读得津津有味。
这是由广东省珠江啤酒集团与阳西县一起群策群力于2012年新建的一条扶贫新村,一条全村人都在怀着感恩的心构筑一个整洁美丽的别墅村。
该村总投资900多万元,村内共建有32栋统一设计风格的1层半结构的小洋楼,其中30幢分配给南洞村委会辖下的7条自然村的30户危房户及低收入农户居住,余下的2幢分别用作南洞村文化室和南洞村医疗站。每幢楼房占地面积70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平方米,内设四房一厅、两厕,门前一小院子。
村前建有一个休闲公园,公园内种植风景树进行绿化、建有草坪,安放石桌、石椅十多套;村内道路全部硬底化,并设有绿化带;在村前低洼处建有一个污水处理池统一处理全村生活污水;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3盏,在村的西边建有一个垃圾屋及一个8米长的卫生宣传专栏。

岭头海村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岭头海村 功能区域分化建生态示范村
“这个污水处理池日处理污水能力75立方米,完全能满足岭头海村污水处理的需要。”站在村中的污水处理池旁,岭头海村负责人杨显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扶贫单位的对口帮扶下,该村获得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注入,增强“造血”功能,围绕市级生态示范村的目标,制订了《上洋镇岭头海生态示范村建设规划》,把村域划分为生态林区、生活居住区、观光果园区、娱乐休闲区等四大功能区,将荒山野岭果化、绿化,将低洼田改造成鱼塘,不断完善村中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进村道路及林果区的主骨架道路,建好村场硬底化巷道、老人娱乐中心、村文化展、垃圾池、灯光球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目前,全村消灭了泥砖房,人畜粪便资源利用率达7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4%,初步形成了资源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空间。
发掘自身优势抱团建美丽乡村
阳西县,虽不是幅员辽阔,人口密集,但由于兼具山海优势,与山为伴,与海为邻,物产资源富饶、港口及海岸线资源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土地、水、电力能源等资源也十分充足。
近年来,阳西县一方面加强城市建设和县城扩容提质,一方面支持、鼓励村庄在原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上,在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发掘自身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抱团致富。
政府的引导和村民求富的渴望,让不少村庄诞生了一批拥有较好素质、热心为群众服务、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他们以前可能是种植专业户、也可能是外出企业家,现在他们扎根农村,运用商业头脑,盘清全村资源,把资源合理转为生产力,转为财富。
沙扒镇乌石头村10多年前还是一条人多地少的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利用自身的土地重点发展蔬菜、荔枝、龙眼、花生、番薯等经济作物,同时科学利用临海优势,发展对虾养殖。2012年该村经济总产值达到40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
新圩镇东水村,是阳西县主要生态林之一,环境优美。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齐心协力,一方面利用山林发展古法造纸、木材、竹笋、山药材、茶叶等产业,一方面发掘旅游资源,发展东水山生态乡村游。
南山海村 挖掘旅游资源发展风情渔村
走进南山海村,不仅有蓝天、碧海、银滩、清风,还有旅游度假山庄、全机械化设备海产品加工场、水泥硬底化公路、影剧院等。仅仅几年时间,古老的南山海渔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现代化、原生态风情渔村。
村委会书记许贞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该村融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滨海大道,并对村主道完成了水泥硬底化、安装了标准化路灯、种上了风景树,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2012年以来,从县城引进覆盖全村的自来水工程,扩建完善了村内地下排污系统;而为抗台风防潮,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前海建造了长达1200米的防浪长堤和长1200米、宽10米的海滨硬底水泥路;为给村民办事提供一个舒适、宽敞的环境,目前,村里建造了一座4层半的村民代表办公综合大楼,村委会办公室配备了电脑、传真、打印复印等现代化设备。
该村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今,村内有大小船只213艘,网箱养殖37300平方米,高位池虾塘养殖600多亩,滩涂养殖2000亩。有两个近5000平方米的全机械设备的海产品加工厂和3个共5万平方米的旅游度假山庄。村东边和北边各有2000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渔商两用经济商贸码头。
南山海村,这条古老的小渔村已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渔村,正以她独特的魅力的吸引着更多游客的到来。

渔业发达、富裕文明的鸡乸?村。鸡乸村 企业助力创全国文明村
走进鸡乸村,平坦洁净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小洋房、花园般的文化广场,葱茏的绿化,让人眼前一亮。村民们说,文化广场原来是荒地,堆着破破烂烂的杂物,车辆都无法进村,现在已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鸡乸村是阳西县织镇谷围村委会的一条纯渔业自然村,地处织篢河尖山嘴出海口南岸,距阳西县城10公里,有一个天然避风港。全村有土地291亩,村场占地面积76亩,有村民77户386人,其中劳动力227人。全村有渔船143艘,总功率3.29万千瓦,年海捕产量达2.6万吨,产值1.85亿元,年纯利润3880万元,人均纯收入10.5万元。有12户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有20户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被誉为全省最富的渔村之一,成为阳江市乃至广东省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201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宜居村庄,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鸡乸村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码头、进村大道和环村路硬底化、篮球场、羽毛球场、村民文化活动室、村中休闲公园、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