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选择8条自然村培育为示范村

周南自然村的周南大道牌坊。

石柱上头村的村貌。

上头自然村的文化广场。

周南自然村的大道两边椰树婆娑。
近日,阳江高新区印发《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方案》,提出要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今明两年选择8条自然村培育为示范村

周南自然村的周南大道牌坊。

石柱上头村的村貌。

上头自然村的文化广场。

周南自然村的大道两边椰树婆娑。
近日,阳江高新区印发《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方案》,提出要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总体目标
2020年全区15%以上自然村达标
2014年择优选择蟹地村、周南村、上头村,2015年择优选择台柳新村、敖村、廉村村、大塘村、村尾村共8条自然村培育为美丽乡村。2016年开始到2017年,创建7条美丽乡村,带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区15%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碳环保的生态农业、乡土产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健全。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整洁协调,生态环境清新优美,使高新区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农村文化日益繁荣。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成效显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治理模式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基层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群众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2014年示范点建设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高新区的发展思路,致力把周村周南自然村打造成生态宜居村庄示范点,把石柱村上头自然村打造成工业园区生活配套区示范点,把五羊村蟹地自然村打造成拆旧建新整村推进示范点。
周南村:生态宜居村庄示范点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在外出乡贤和本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周村村委会筹集了400多万元,在周南村建设了面积1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含有篮球场、文体舞台),完成了3公里村主道硬底化,并安装上路灯,全村设置垃圾收集池3个,村民全部饮上干净的自来水,村场环境得到了一定的美化绿化,初步具备宜居村庄条件。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把周南村打造成生态宜居村庄。
整治村场环境。规划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小广场,设置文化廊、小凉亭、健身器材,并绿化美化周边环境,建设树池、绿篱、花坛和栽种大榕树。根据设计估算,该工程需投入资金35.3万元。
建设绿道。拟投入81.7万元,沿进村主路建设绿道,在村口建设休闲绿地,设置凉亭、树池、花池、坐凳、景观灯,栽种树菠萝、金叶假连翘、簕杜鹃、本地大叶草、毛杜鹃、龙船花等植物。主道设1米宽人行道,使用红色人行道砖铺设,绿化带0.5米,利用原有乔灌木,新增种植毛杜鹃、龙船花等植物。
污水处理池生化池。清除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由区相关部门做好设计、预算,在周村楼牌东边朗北地,建设一个占地面积8亩的污水处理池生化池,整治村容村貌,搞好村场环境卫生。
上头村:工业园区生活配套区示范点
2012年开始,石柱村委会上头村启动了宜居新农村项目建设,几年来共投入共76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广场、排污渠改造工程、5.2公里道路水泥硬底化、灯光篮球场、舞台、办公楼、林氏祠堂、绿化带、文化长廊、市场、小商铺等项目,村庄居住条件较好。由于上头村毗邻港口工业园,目前园区内企业有很多员工到上头村居住、生活,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上头村打造成园区生活配套区。
下一步,石柱村委会拟争取区管委会支持,投入24.5万元在村中建设一个休闲娱乐亭和绿化村场,并继续由石柱村委会牵头,通过村集体投入、上级扶持、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重点抓好村中主道绿化、200米巷道硬底化建设、文化广场设置健身器械、主道旁三面光地下排污管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整治村场环境,改善居住、生活条件,达到居住环境美化绿化、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休闲娱乐场所完善目的,最终成为港口工业园区生活配套区。
蟹地村:拆旧建新整村推进示范点
蟹地村人口98户420人,村民原住房大多为泥砖房和瓦房,且处于低洼地带,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通过多年的努力,蟹地村民已全部移上新村,住上平房。2011年以来,该村在上级支持下,筹集资金四十多万元建设了蓝球场、羽毛球场、小型游泳池(配套更衣室)、公厕、停车场和90多平方米村办公用房等设施,全村安装2公里路灯,村民全部饮上自来水,实现了村道硬底化及绿化。
为做到以点带面,引导五羊村委会各自然村乃至全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根据蟹地村村情,将蟹地村打造成拆旧建新整村推进示范点。一方面,投入105.2万元整治村场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长廊、舞台、生化池、凉亭、绿道等设施,添置健身器材,进一步绿化村场环境。另一方面,改造旧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原居住的泥砖房或瓦房拆除,重新规划原村庄旧址,利用旧址进行生产,同时预防旧房屋倒塌,确保安全。
主要任务
实施“美丽乡村·富裕乡村”工程
关键词:乡村特色产业
依托高新区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加工、优质水稻种植、蔬菜种植、经济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 “一村一品”。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特色产业:
粮食种植特色村。以那棉垌、周村垌、麻梨垌、黄村垌、良朝垌、松中垌的水稻生产良产区为中心,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
水产养殖特色村。以我区沿海的黄村、石柱、百禄、沙头垅、村头、大魁、那棉、麻梨、北宿、东一、东二等11条行政村为重点,利用滩涂、渔围、鱼塘等进行水产品养殖。
林果菜种植特色村。充分利用东一、东二、旦祥3条行政村林山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花卉基地、特色经济林业等。
生态旅游特色村。在沙头垅村委会建设湿地公园、东二村委会建设九姜河休闲观光公园、百禄村委会建设咸水温泉等,充分利用当地有特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系
按照资金集中、产业聚集和经营集约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发展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到2017年,建立1个以上区级农业园区。加快平冈新城、富恒码头等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推广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实施“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工程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每年围绕不同主题,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2014年起,每年整治10%以上的自然村,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整治任务。采取“就地消纳为主,集中处理为辅”的处理策略,在全区选择若干村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探索推动村庄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在提高农村垃圾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区(镇)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到2017年,我区(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一体化,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镇22个村委会建设公用水厕30座。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底化、村庄美化亮化。全面实施镇通村的道路硬底化,在2015年底镇通村的主路100%实现硬底化道路,相连行政村的主道及有条件的村安装路灯,路灯采用节能新型的照明设备,如黄村大道牌楼至大魁村牌楼沿路等。2015年底,首批建设的5条自然村全部安装上路灯。
实施“美丽乡村·文化乡村”工程
关键词:乡土传统文化
挖掘、保护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民间传统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农村优秀民间文化,保留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脉。开发农村乡土文化资源,探索建立农事活动体现、特色技艺体现等场所,打造“一村一韵”的乡土文化格局,展示山区、水乡、海滨等不同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文明乡风培育
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科学技术、生态文明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远离毒品、抵制邪教、反对迷信、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模式。以宣传栏、公开栏、文化墙等形式,开辟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引导村集体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广泛开展“文明示范户”等创星评比活动,提高农村文明法治水平。
实施“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工程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有序推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优化义务教育学习布局,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逐步提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加快标准卫生站建设,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网格化管理。
关键词:基层服务管理
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推行集村务管理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办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扶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建立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对村内重大事项决策实行“一事一议”和“三议三公开”,协同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鼓励服务。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东二、百禄两个村委会未完成改建办公楼。2016年前全部完成村委会办公楼建设,建设好集中服务厅、议事大厅。

文字/黄娟娟 黄荣繁 唐莉莉 图片/李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