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美丽乡村”,既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涵,美在发展。阳春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打造了一批批名村、卫生村,在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以来,阳春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相关部署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全力推动广大农村实现美丽“升级”。即日起,本报推出“寻找阳春美丽乡村”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潭水鱼田村
深藏花田里的百年古村

鱼田村是著名的种花专业村
从阳春市区沿S113驱车向西,沿途苍茫青山入眼,遍野葱翠。一路水湾环抱,烟云起伏,水鸟低旋飞绕。在成片的稻田中穿行30分钟后,连绵的花田开始取代稻田缓缓进入我们的眼帘,路旁成片的菊花和玫瑰告诉我们,这里已临近远近闻名的种花专业村——阳春市潭水镇鱼田村。
古色古香村落,规划整齐气派
每一座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围绕在百亩花田中的鱼田村也不例外。该村全村姓谢。三百多年前,北有旗鼓岭、南有漠阳江支流潭水河的这块风水宝地吸引了从梅州迁移而来的谢氏先祖,他们生根于鱼田村开始繁衍生息。
村庄大门向北而开,十几株古树伫立在村口,粗壮的树干拔地而起直指天空,树冠如盖。花农谢绍辉指着古树十分自豪地说:“这些树最老的有上百年了,村民们都视它们为无价之宝,曾有人想高价收购,都被我们一口回绝了。”
穿过这片古树林,宽阔的村道两旁坐落着四排老屋。踏着整洁的小巷穿梭在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屋之间,我们发现这些古屋同一式样、同一规格、同一形制。屋顶一律青瓦批灰,古朴典雅,灰墙环绕,古韵古香。精美绝伦的花草虫鱼雕花在厅前檐下、木质梁头、房廊照壁之上把鱼田村的历史沧桑娓娓道来。推开雕花木门走进这些古屋,木梁支顶,灰砖砌墙,处处流溢着历史古韵。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建造这些屋子应该是在七八十年前,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所有雕花都是请外地的匠人手工雕刻,形制都按统一的规格建造,规整气派。
选准发展路子,做强特色产业
沿着村道漫步,常会有一股股鲜花的清香扑鼻而来。米兰花、大红花、红绒球等花卉在这里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美丽的花朵点缀着这座古老的村庄,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数十年前的鱼田村村民都是“靠田吃饭,看天生存”,除了在田里种水稻、花生,就是在家里养点鸡、鸭、鹅和鱼虾。1991年,外出经商的村民谢绍辉回到家乡开始种植花卉,这位“种花大王”带动全村村民渐渐拉开了鱼田村实现华丽转身的大幕。
近些年来,鱼田村慢慢摸索理清了经济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特色产业,与华南农大等高校开展合作,举办花卉种植培训班,取得了明显效果。家家户户都有了花田,潭水镇花卉集散市场也坐落在这里,花卉种植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鱼田村的花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亩,村里的土地不够,部分村民就到邻村租用耕地用作花卉种植。站在鱼田村的村头举目四望,玫瑰花、针葵、菊花田连绵成片,花农在花田里弯腰劳作。谢绍辉说,该村花卉种植的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综合改造升级 营造美丽村庄
穿行在村道间,整洁的村容让人心情愉悦,家家户户门口干净平整,村道硬底化、路灯林立,文化室、球场、露天文化广场、舞台……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陆续在鱼田村“安家落户”,村道巷道绿化净化,“花卉楼”鳞次栉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鱼田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很高,大家积极出钱出力。”谢绍辉对鱼田村的改变感到十分欣慰,不仅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家家户户也因为收入的增加住进了更宽敞更舒适的小栋别墅。“全村已建有楼房38户,是附近建有楼房最多的一个村庄。”村民对此都感到十分自豪。
“村庄的综合改造升级工作还要进一步展开,我们计划投入120万元在村后的鱼塘四周修一条环湖路,并在塘里养殖观赏鱼类。”谢绍辉介绍说,鱼田村靠出售花卉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计划发展花卉观光旅游农业。20亩的桃花区、10亩的荷花区、15亩玫瑰观赏区和50菊花实用区都开始纳入鱼田村的规划建设版图内,村民把观赏花卉和销售花卉结合一体,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再给鱼田村一点发展的时间,相信不久,当我们再次站在鱼田的田间地头,可见花田延绵,清香四溢;鱼塘里锦鲤游弋,塘边则是绿树成荫。来鱼田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古老的村庄也将在农人的笑脸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鱼田村简介
潭水镇旗鼓村委会鱼田村位于潭水镇西部,距阳江市区70公里、阳春市区28公里、潭水镇府3公里,位于S113线公路旁边,距S113线公路300多米,北面为旗鼓岭,南面为漠阳江支流,东西两面为花卉基地,土地总面积300多亩。该自然村现有总户数共44户,人口209人。该自然村曾被评为省、市、镇文明村,全村44户均为文明户。2005年规划为阳江市生态示范村。
编者按
“美丽乡村”,既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涵,美在发展。阳春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打造了一批批名村、卫生村,在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以来,阳春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相关部署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全力推动广大农村实现美丽“升级”。即日起,本报推出“寻找阳春美丽乡村”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潭水鱼田村
深藏花田里的百年古村

鱼田村是著名的种花专业村
从阳春市区沿S113驱车向西,沿途苍茫青山入眼,遍野葱翠。一路水湾环抱,烟云起伏,水鸟低旋飞绕。在成片的稻田中穿行30分钟后,连绵的花田开始取代稻田缓缓进入我们的眼帘,路旁成片的菊花和玫瑰告诉我们,这里已临近远近闻名的种花专业村——阳春市潭水镇鱼田村。
古色古香村落,规划整齐气派
每一座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围绕在百亩花田中的鱼田村也不例外。该村全村姓谢。三百多年前,北有旗鼓岭、南有漠阳江支流潭水河的这块风水宝地吸引了从梅州迁移而来的谢氏先祖,他们生根于鱼田村开始繁衍生息。
村庄大门向北而开,十几株古树伫立在村口,粗壮的树干拔地而起直指天空,树冠如盖。花农谢绍辉指着古树十分自豪地说:“这些树最老的有上百年了,村民们都视它们为无价之宝,曾有人想高价收购,都被我们一口回绝了。”
穿过这片古树林,宽阔的村道两旁坐落着四排老屋。踏着整洁的小巷穿梭在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屋之间,我们发现这些古屋同一式样、同一规格、同一形制。屋顶一律青瓦批灰,古朴典雅,灰墙环绕,古韵古香。精美绝伦的花草虫鱼雕花在厅前檐下、木质梁头、房廊照壁之上把鱼田村的历史沧桑娓娓道来。推开雕花木门走进这些古屋,木梁支顶,灰砖砌墙,处处流溢着历史古韵。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建造这些屋子应该是在七八十年前,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所有雕花都是请外地的匠人手工雕刻,形制都按统一的规格建造,规整气派。
选准发展路子,做强特色产业
沿着村道漫步,常会有一股股鲜花的清香扑鼻而来。米兰花、大红花、红绒球等花卉在这里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美丽的花朵点缀着这座古老的村庄,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数十年前的鱼田村村民都是“靠田吃饭,看天生存”,除了在田里种水稻、花生,就是在家里养点鸡、鸭、鹅和鱼虾。1991年,外出经商的村民谢绍辉回到家乡开始种植花卉,这位“种花大王”带动全村村民渐渐拉开了鱼田村实现华丽转身的大幕。
近些年来,鱼田村慢慢摸索理清了经济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特色产业,与华南农大等高校开展合作,举办花卉种植培训班,取得了明显效果。家家户户都有了花田,潭水镇花卉集散市场也坐落在这里,花卉种植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鱼田村的花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亩,村里的土地不够,部分村民就到邻村租用耕地用作花卉种植。站在鱼田村的村头举目四望,玫瑰花、针葵、菊花田连绵成片,花农在花田里弯腰劳作。谢绍辉说,该村花卉种植的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综合改造升级 营造美丽村庄
穿行在村道间,整洁的村容让人心情愉悦,家家户户门口干净平整,村道硬底化、路灯林立,文化室、球场、露天文化广场、舞台……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陆续在鱼田村“安家落户”,村道巷道绿化净化,“花卉楼”鳞次栉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鱼田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很高,大家积极出钱出力。”谢绍辉对鱼田村的改变感到十分欣慰,不仅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家家户户也因为收入的增加住进了更宽敞更舒适的小栋别墅。“全村已建有楼房38户,是附近建有楼房最多的一个村庄。”村民对此都感到十分自豪。
“村庄的综合改造升级工作还要进一步展开,我们计划投入120万元在村后的鱼塘四周修一条环湖路,并在塘里养殖观赏鱼类。”谢绍辉介绍说,鱼田村靠出售花卉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计划发展花卉观光旅游农业。20亩的桃花区、10亩的荷花区、15亩玫瑰观赏区和50菊花实用区都开始纳入鱼田村的规划建设版图内,村民把观赏花卉和销售花卉结合一体,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再给鱼田村一点发展的时间,相信不久,当我们再次站在鱼田的田间地头,可见花田延绵,清香四溢;鱼塘里锦鲤游弋,塘边则是绿树成荫。来鱼田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古老的村庄也将在农人的笑脸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鱼田村简介
潭水镇旗鼓村委会鱼田村位于潭水镇西部,距阳江市区70公里、阳春市区28公里、潭水镇府3公里,位于S113线公路旁边,距S113线公路300多米,北面为旗鼓岭,南面为漠阳江支流,东西两面为花卉基地,土地总面积300多亩。该自然村现有总户数共44户,人口209人。该自然村曾被评为省、市、镇文明村,全村44户均为文明户。2005年规划为阳江市生态示范村。
鱼田村是著名的种花专业村
鱼田村位置示意图
岗美高四村
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优

高四村全景图
10月的一个午后,我们从阳春市区出发。沿着春江公路左拐,不多时便来到岗美镇轮塘村委会高四村。近年来,高四村大力整顿环境,成为养猪专业村中环境卫生的佼佼者,同时也获得了市卫生清洁村等荣誉。
村场分区建设环境优美宜居
虽然天气依然有些炎热,但村口有一片高大的树木,形成了天然的遮阳棚,不少村民在树阴下的石凳上休息、聊天。孩童们或是在长辈身边嬉戏打闹,或是结伴在一旁摆弄着健身器材。
“虽然我们高四村是养猪专业村,但环境却是一流的。平时乡亲们常常清洗猪栏,但村里不见粪水横流,处处都十分洁净。”村长谢仕金说起村里的环境时,满脸自豪。他告诉我们,近年来,经过精心规划,整个村场分为生活居住区、果园区、生态林区、娱乐休闲区等部分进行规划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成为乡亲们的美丽家园。
漫步在生活居住区,四处都能见到葱郁的花木,一座座青砖农家小院在青山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环村道、主村道以及通向各家各户的小巷道笔直平坦,上有照明灯,下有排水沟,没有半点垃圾污物。一位路遇的村民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道路窄,卫生条件差,这几年村里变样不少,大家的生活更方便了。
沼气让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优
高四村平均每户养猪约50头,养猪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过去村里人畜混居,养殖户把猪粪直接排到屋后空地上,周围臭气熏天。”谢仕金告诉我们,如今这种景象已不复存在,村里实行人畜分离,既干净又卫生。几排宽敞的猪舍与生活居住区明显相隔,猪舍周围干净整洁且无臭味。
2005年初,省农业厅将高四村定为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的试点。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乡亲们利用禽畜粪便来生产沼气,变废为宝。如今,村里凡养有猪的,都建起了沼气池。村里还实施了改厨、改厕、改路等“五改”工程,村民告别了上山打柴的历史,煮饭不再烧柴草,上厕所既方便又卫生了,出行也方便了许多。
“走,带你感受下沼气的‘奥秘’。”听了谢仕金的介绍,我们十分感兴趣。我们随谢仕金来到他家厨房,他伸手一拧沼气灶的开关,蓝色的火苗便窜起来。谢仕金指向墙上的两根小塑料管告诉记者,沼气通过管道从几十米外的畜养区流过来,经过家用沼气调控净化器过滤,就能直接点燃,能同时提供沼气炉灶和热水器使用,十分方便。 “沼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解决了燃料问题,还解决了环境问题,是一种经济、生态效益双优的清洁能源。”谢仕金笑着说。
巩固建设成果 再绘美好蓝图

高四村整齐干净的村道
村级卫生服务站、村治安队、文化室、篮球场、文化娱乐公园……近年来,高四村各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善、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得到不断落实。 “现在村里地面硬底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普及率均达到了百分之百,2013年我们村还被评为阳江市卫生清洁村。”谢仕金告诉记者,在村民的齐心协作下,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村民的集体意识都很强,互相协作,力气往一处使,能拧成一股绳。”谢仕金表示,下一步,高四村还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发动村民,强化大家的责任意识。“现在我们不仅要巩固之前的建设成果,还要补充改善一些不完善的部分。”站在村口百年树龄的龙眼树下,谢仕金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高四村未来的美好蓝图:“我希望绿化面积还能再提高一些、村民收入还能再提高一些、生活水平还能再提高一些……”
高四村简介
高四村位于岗美镇东北部,春江公路旁边,距岗美镇政府约6.6公里。该村是一条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500元。该村东边临近风景优美的滑石河,四季清泉不断、流水潺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2013年被评为阳江市卫生清洁村。高四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共有村民44户,人口220人。共有耕地175亩,人均耕地达0.796亩;共有山地400多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9%。
■ 统筹/吴翠翠
■ 撰文/高鹏飞 岳峥雪
■ 摄影/宋福亮 谭文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