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两侧,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农家院落,歌声笑声萦绕耳边;村容村貌,整洁清新跃然眼前……以“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为最终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江城区舒展一幅幅美好画卷。那些关于美丽乡村的传说,山水、文化、新貌,仿佛流在一景一物间,却又一年年孕育出新生命。
近年来,江城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江城区申报的2014年度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拟将双捷、埠场、白沙、岗列、城西、中洲六个镇(街道)23条行政村在内的区域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了寻觅美丽乡村的好风情,本报带大家先一起走进城西街道的阮东大寨村、阮西新围村,岗列镇的司(土朗)村、对岸村,埠场镇那蓬果园村5个名村,一起看风光秀美的自然水乡,和谐家园的田园风光,感受名人故里的文化氛围,蒸蒸日上的农村新貌。
江城区是我市唯一市辖区,是阳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山海兼优、人文历史厚重、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阳江美首在江城美,打造美丽江城是建设美丽阳江的题中要义。按照广东省《关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连线成片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江城区委、区政府正全力打造环境秀美、产业优美、文化精美、社会和美的“四美”乡村,整体打造独具水乡风情、滨海特色的漠阳江沿河两岸美丽乡村画廊,努力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在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江城区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统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统筹处理好与扶贫开发“双到”、创建幸福村居、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特色的理念,坚持建设美丽乡村与开展“双创”活动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与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相结合、与工业园区辐射带动相结合、与中心镇开发相结合的“六结合”原则,积极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强业富民工程、生态文化工程、社会治理工程等“四大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滨海大道、打造滨海城市的发展目标,江城区计划投入资金7.2亿元,以漠阳江下游沿河两岸为轴线,以城西、埠场和岗列等三个镇(街)为建设核心区,重点打造埠场镇那蓬果园村(关山月故居),城西街道阮东大寨村、阮西新围村,岗列街道司村、对岸村等5条特色名村和20条示范村,辐射带动双捷、白沙、中洲等3个镇(街)新农村建设,涵盖6个镇(街)连片成线的23个行政村,以辐射带动和提升全区新农村建设水平。
通过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乡村村场建设,整治乡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乡村畜禽污染,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打造环境秀美乡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业,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强业富民工程,建设产业优美乡村;培育特色文化村、健全乡村文化设施,实施生态文化工程,打造文化精美乡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施社会治理工程,打造社会和美乡村。目前全区城郊型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基础扎实,呈现出双捷镇石岗村、城西街道阮西新围村、岗列街道司村等一批省级文明示范村,以及双捷镇清冲村、埠场镇果园村(关山月故居)、白沙街道大塘村、岗列街道对岸村等一批文化名村、产业名村。
【岗列对岸村】
精神文明村的“华丽转身”

对岸村貌
在那龙河和漠阳江环抱下的对岸村,曾是阳江为数不多的几个“万人村”之一,也曾是阳江最富有的渔村之一。近几年,对岸渔业发达,村民生活富足。出海的渔民有2000多人,渔业辅助人员500多人,渔船302艘,渔业逐步走向深海进行捕捞作业。对岸这座小渔村,如一幅归港渔舟的美丽图卷,曾经风华了近半个世纪。
从一个落后渔村建成了文明和谐新村,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满足,精神生活丰富,上世纪90年代曾被称为“白粉村”如今华丽转身,变成和谐美丽的精神文明村。

对岸村边的码头,村民每天可以买到新鲜的海鲜。

对岸码头的渔民在整理渔网。
重典治乱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治安不好,曾是对岸村的顽疾,吸毒是治安案件发生的根源。去年6月,对岸组建了治安联防队,共招聘了8名队员,加上12名村“两委”干部共20人,实行24小时巡逻。同时,对岸村的渔港、市场、小学及主要路口等重点部位装上了22个电子眼,还建起了两个治安岗亭。
人防和技防有了,对岸村的治安大有改观。对岸又发动群众共同维护村里的治安环境,重点治理“白粉仔”。通过摸底排查,村里建立起吸毒人员管理档案,管防结合,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现已有37名戒除毒瘾人员通过做海鲜等生意当上小老板,并在市区购置房屋物业,重新回归社会走向新生。
白粉源头一除,村中社会治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村里“白粉仔”猖獗,经常偷盗公共设施,盗割电缆,造成村里停电,村民洪万祥老人说,过去出门前先要检查是否落锁关窗,现在忘记锁门心里也踏实。
文化搭台 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每次不出海的时候,在这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70岁的老人洪贵祥说,通常每天上午11时出海捕鱼回来后,就到家门口看书。他看书的地方,正是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去年底建成的文化室。
为了丰富精神生活,对岸初步建成了梁屋宗祠、英才书室、陈屋书房、老人康乐中心,投入了200多万元建设老人康乐中心,建设文化广场和一座老人托养中心。在村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和睦邻里。每年的伏季休渔文艺晚会、重阳节大型的“孝德文化节”“老人节”暨“邻里节”活动都将在这里举行。
大海给了对岸人物质财富,文化室和文化广场丰富了对岸人的精神生活。对岸村党总支部书记梁鼓劲说,过去大多数村民都要出海捕鱼,回来后要么聚在一起打麻将,要么各回各家。现在则是三五成群来这里看书,一起学习科学种养知识,钻研水产养殖技术。文化广场上,大家聚在一起或休闲娱乐、或锻炼身体、或读书学知识、或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生活多了一些新花样,村民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和谐。
道路两侧,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农家院落,歌声笑声萦绕耳边;村容村貌,整洁清新跃然眼前……以“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为最终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江城区舒展一幅幅美好画卷。那些关于美丽乡村的传说,山水、文化、新貌,仿佛流在一景一物间,却又一年年孕育出新生命。
近年来,江城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江城区申报的2014年度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拟将双捷、埠场、白沙、岗列、城西、中洲六个镇(街道)23条行政村在内的区域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了寻觅美丽乡村的好风情,本报带大家先一起走进城西街道的阮东大寨村、阮西新围村,岗列镇的司(土朗)村、对岸村,埠场镇那蓬果园村5个名村,一起看风光秀美的自然水乡,和谐家园的田园风光,感受名人故里的文化氛围,蒸蒸日上的农村新貌。
江城区是我市唯一市辖区,是阳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山海兼优、人文历史厚重、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阳江美首在江城美,打造美丽江城是建设美丽阳江的题中要义。按照广东省《关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连线成片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江城区委、区政府正全力打造环境秀美、产业优美、文化精美、社会和美的“四美”乡村,整体打造独具水乡风情、滨海特色的漠阳江沿河两岸美丽乡村画廊,努力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在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江城区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统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统筹处理好与扶贫开发“双到”、创建幸福村居、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特色的理念,坚持建设美丽乡村与开展“双创”活动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与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相结合、与工业园区辐射带动相结合、与中心镇开发相结合的“六结合”原则,积极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强业富民工程、生态文化工程、社会治理工程等“四大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滨海大道、打造滨海城市的发展目标,江城区计划投入资金7.2亿元,以漠阳江下游沿河两岸为轴线,以城西、埠场和岗列等三个镇(街)为建设核心区,重点打造埠场镇那蓬果园村(关山月故居),城西街道阮东大寨村、阮西新围村,岗列街道司村、对岸村等5条特色名村和20条示范村,辐射带动双捷、白沙、中洲等3个镇(街)新农村建设,涵盖6个镇(街)连片成线的23个行政村,以辐射带动和提升全区新农村建设水平。
通过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乡村村场建设,整治乡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乡村畜禽污染,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打造环境秀美乡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业,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强业富民工程,建设产业优美乡村;培育特色文化村、健全乡村文化设施,实施生态文化工程,打造文化精美乡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施社会治理工程,打造社会和美乡村。目前全区城郊型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基础扎实,呈现出双捷镇石岗村、城西街道阮西新围村、岗列街道司村等一批省级文明示范村,以及双捷镇清冲村、埠场镇果园村(关山月故居)、白沙街道大塘村、岗列街道对岸村等一批文化名村、产业名村。
【岗列对岸村】
精神文明村的“华丽转身”

对岸村貌
在那龙河和漠阳江环抱下的对岸村,曾是阳江为数不多的几个“万人村”之一,也曾是阳江最富有的渔村之一。近几年,对岸渔业发达,村民生活富足。出海的渔民有2000多人,渔业辅助人员500多人,渔船302艘,渔业逐步走向深海进行捕捞作业。对岸这座小渔村,如一幅归港渔舟的美丽图卷,曾经风华了近半个世纪。
从一个落后渔村建成了文明和谐新村,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满足,精神生活丰富,上世纪90年代曾被称为“白粉村”如今华丽转身,变成和谐美丽的精神文明村。

对岸村边的码头,村民每天可以买到新鲜的海鲜。

对岸码头的渔民在整理渔网。
重典治乱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治安不好,曾是对岸村的顽疾,吸毒是治安案件发生的根源。去年6月,对岸组建了治安联防队,共招聘了8名队员,加上12名村“两委”干部共20人,实行24小时巡逻。同时,对岸村的渔港、市场、小学及主要路口等重点部位装上了22个电子眼,还建起了两个治安岗亭。
人防和技防有了,对岸村的治安大有改观。对岸又发动群众共同维护村里的治安环境,重点治理“白粉仔”。通过摸底排查,村里建立起吸毒人员管理档案,管防结合,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现已有37名戒除毒瘾人员通过做海鲜等生意当上小老板,并在市区购置房屋物业,重新回归社会走向新生。
白粉源头一除,村中社会治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村里“白粉仔”猖獗,经常偷盗公共设施,盗割电缆,造成村里停电,村民洪万祥老人说,过去出门前先要检查是否落锁关窗,现在忘记锁门心里也踏实。
文化搭台 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每次不出海的时候,在这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70岁的老人洪贵祥说,通常每天上午11时出海捕鱼回来后,就到家门口看书。他看书的地方,正是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去年底建成的文化室。
为了丰富精神生活,对岸初步建成了梁屋宗祠、英才书室、陈屋书房、老人康乐中心,投入了200多万元建设老人康乐中心,建设文化广场和一座老人托养中心。在村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和睦邻里。每年的伏季休渔文艺晚会、重阳节大型的“孝德文化节”“老人节”暨“邻里节”活动都将在这里举行。
大海给了对岸人物质财富,文化室和文化广场丰富了对岸人的精神生活。对岸村党总支部书记梁鼓劲说,过去大多数村民都要出海捕鱼,回来后要么聚在一起打麻将,要么各回各家。现在则是三五成群来这里看书,一起学习科学种养知识,钻研水产养殖技术。文化广场上,大家聚在一起或休闲娱乐、或锻炼身体、或读书学知识、或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生活多了一些新花样,村民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和谐。

司(土郎)村村貌。
【岗列司(土郎)村】
独一无二的百年眼镜村
司村位于岗列街道南部,距市区6公里,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众多,因从事眼镜业的村民特别多,从事眼镜业始自清光绪七年(1881),有百年“眼镜村”之称,从事眼镜行业几乎有三分之一人口,眼镜店已遍布全省、总数达到300多家。司村已成为专业的眼镜村,眼镜业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全国,司村是唯一一个以眼镜业为主导产业、且存续百年以上的村落。

村祠堂。

村民在广场晒谷。
难忘荣耀 眼镜师傅多姓司徒
司村地处城南四面环水的金朗岛,其眼镜文化渊源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眼镜祖师司徒懿颜16岁那年,父亲出海行船做生意遭遇风浪不幸罹难,他从此立志丢开祖业另谋生路。后来,他拜一位懂得修理眼镜、钟表、洋伞等“杂技”的游方僧人为师学艺。手艺学成后,司徒懿颜自作一副对联挂在厅堂,告诫自己及子孙专门从事眼镜业不要出海经商。
一方面是因从事眼镜业需手工技术,一方面是因做这行有利可图,司村从司徒懿颜开始,把眼镜加工装配技术代代相传,左邻右舍的人也慕名前来学习,到了建国前,司村的眼镜商贩达到41人,足迹遍布省内,于是司村便有了“眼镜师傅多司徒”的美誉。
在司徒懿颜的影响下,司村的眼镜技艺代代相传,从事眼镜谋生的队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之后,司人抓住有利时机,纷纷外出成立眼镜公司(店),告别了昔日背箱串巷、沿街摆摊的传统经营模式,逐渐走向品牌连锁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并创立了“大众”、“联合大众”、“直通车”等一批响当当的眼镜品牌。
盛中求变 推动产业遍地开花
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村口的小溪流水潺潺,耙田机在水田里来回忙碌,溅起一朵朵浪花。富有农耕气息的司村,人口仅1600多人(除出外者)的村子,从事眼镜行业经营的就有近500人,其中拥有国家“眼镜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100多人。
司人开办的第一家公司是在1994年,由司徒尚炎在广州注册广州市荔湾区大众眼镜有限公司。眼镜村在阳江开办的第一家眼镜店,是在1998年,由司徒尚湾注册阳江市大众眼镜有限公司,这也是阳江最早的眼镜公司。到目前为止,司人开的眼镜店已遍布全省21个地市,总数达到300多家。司村这个仅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子,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从事着眼镜业。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人均年收入达9800元。
村干部司徒达飘说,现在,眼镜业已成为司村的支柱产业,呈现出三个特点:从业人员多、分布广、经济效益好。村里的老技师讲,要尽快形成实力雄厚的眼镜生产基地和技术培训平台,突破镜片和镜框的研发瓶颈。以此筑牢司眼镜的百年基业,推动眼镜产业航母驶向更广阔的市场。按照这一发展新思路,目前村里的“眼镜大亨们”已着手开始谋划司眼镜更加辉煌的明天。

美丽的阮东村。
【城西阮东大寨村 】
守望田园故里欣欣向荣
城西街道阮东村位于漠阳江下游,距市区约7公里。自然风光秀美,守着这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整个村打扮得非常美丽。其中,大寨村风光秀美,全村致力于改变村容村貌,打造自然水乡特色名村。近年来,阮东村结合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守着这片故土欣欣向荣。
小桥流水 打造自然水乡特色名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站在阮东大寨村的小桥上,看着百年老榕树在夕阳下沉醉,看着悠然的流水、如绢的波光,此刻只能想到这句诗。
放眼望去,阮东大寨村河道交错,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在村前有一个400多平方米娱乐休闲广场,旁边种有绿化树和一棵百年老榕树,把整个村场点缀得非常美丽。村民们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宁、环境整洁优美、公共设施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规划建设,打造具有自然水乡特色的名村,致力于把把新围村建设成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

阮东村的大榕树。

阮东村里的休闲一角。
一方水土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夕阳下,干净整洁的道路上,一堆堆金黄的稻谷显得很有生气,60多岁的村民阮奕良正忙着干农活。“今年收成不错,家里的5亩水稻收获了3000多斤。”阮奕良说,家乡阮东大寨村是个自然风光秀美的地方,几辈人都不愿意出去。
为了大力发展传统特色产业,阮东村成立了莲藕种植、慈菇种植、水产养殖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投入帮扶资金20万元,建立100亩莲藕生产示范基地,1.5万元建立50亩慈菇生产示范基地,还建立了1000亩水产养殖基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阮东村根据自身良好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制定科技兴农战略,引导村民学习高产水稻种植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知识,使80%的村民都掌握了最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上网、兴建文化广场、篮球场、文化室、小公园、休闲凉亭等等。完全满足了村民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生活需要。粮食生产实现自给自足,并建成规模化莲藕和莳菇种植基地两个,农业生产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阮西村村貌。
【城西阮西新围村】
和谐家园打造文化体育惠民
阮西村是阳江市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南国诗人阮退之先生的故乡,位于阳江市区南端,漠阳江出海口,江闸公路边,东与城西街道阮东村委会相连,南与埠场镇隔河相望,西北与城西街道龙湾村委会相邻,距城区约5公里,全村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文化长廊、娱乐建设、篮球比赛……村庄文化氛围浓郁,村民关系也因此和谐。

阮西村里环体的大榕树。
乡贤集资 文化教育蒸蒸日上
刚到阮西新围村,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村一条一条百米文化长廊,格外吸引人。《百孝篇》、《老人道》、《父母道》、《夫妻道》等文章刻在墙上,清晰可见。听村民们讲,原来这里外出企业家们为了教育好一代代村民,回家乡将这些文章设计装饰在墙上,形成一道文化长廊,以告诫村民们每天都以此为训,村民们都说,尤其看了《根除烦恼的秘诀》受益匪浅。
阮西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南国诗人阮退之的故乡,启发后人重视文化教育。阮西新围村自从兴建了综合性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运动、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为了提高文化广场的吸引力,新围村还积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还举办春节蓝球、乓乓球、羽毛球比赛,拓宽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并定期开展村民读书活动、象棋比赛、老年人歌舞比赛,满足不同爱好的人群比赛需要。通过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远离赌博、远离封建迷信、远离愚昧无知,形成了健康、文明、和谐的村庄风气。
和谐家园 新农村规划井井有条
“以前没地方去,现在每天来广场散步。”70多岁的村民黄瑞芬正带着孙子在广场锻炼身体,令她开心的是,文化广场修好后,成了村民们聚集聊天的好地方,每天大家来这里健身散步,还能加深感情,村民们的关系也因此更加和谐。
渔塘左边是篮球场,右边是硬底化的运动广场,和水稻田隔着一条绿化带,目前正在设计渔塘西边一条长100多米,宽3.5米景观大道,又称健身休闲路……村干部将一幅新围村规划平面图拿出来介绍。
说起阮西新围村的新农村规划,村干部信心满满。目前1300多平方米的乐休闲广场,有6套健身器材和一张户外乒乓球台,是经过热心村民和乡贤共同集资20多万元建设而成,为村民提供一个很好的娱乐健身场所。与休闲广场南边相连的是一个6000多平方米池塘,池塘东边有一条百米文化长廊,南边建有一个标准篮球场。休闲广场东边还有一块公共用地尚未开发利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热心乡贤们的支持下,新围村在井井有条的建设中,蒸蒸日上。

果园村里的大榕树。

果园村村貌。
【埠场那蓬果园村】
名人故里打造文化旅游景点
村庄里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榕树,都留在了国画大师关山月的画中。这是埠场镇那蓬村果园自然村,位于江城区埠场镇西北面,临近阳江港。果园村自然环境优美,背靠青山,前傍河水,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居。目前,关山月故居正在全面展开建设工作,将成为我市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

关山月故居。
名人故里风光好
从埠场镇出发,汽车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前往果园村,水清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好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一下车,闯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果树、干净的巷道和整齐排列的农屋。
果园村有几棵年老的大榕树,正是关山月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这个从果园村走出的国画大师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的杰出代表。 “关老很喜欢这棵大榕树,喜欢一边在榕树下乘凉,画油画。”村干部说,关老除了喜梅外,也喜画榕。
果园村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榕树。端木蕻良曾在《关山月画集》序言中说到,“这里更有一种树木,也是别处人们无福消受的,这就是榕树。榕树只要有一株,不用第二株,就可以生长出一座榕林来。”几十年来,关山月就是把浓浓的乡情画进了浓浓的榕荫里,创作了《榕荫曲》、《乡土情》、《榕荫水乡》等三十多幅与榕树有关的名画。
打造旅游文化景点
六十年代初,关老对家乡建设念念不忘,捐资村边华豪桥建设,解决村民走路难问题。1994年那蓬小学因年久残旧,关老捐资学校建设,把原来危校建成现在的混凝土结构的关山月小学。1996年再一次捐资建设那蓬村委会办公大楼,为那蓬公益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关山月的故居——一幢青砖瓦房立在村间,听村干部讲,近年来,关山月故居修建工作已正式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市、区两级宣传文化部门已投入100多万元修建进村公路、扩挖了村前鱼塘以及对村前广场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建设。村干部介绍,下一步,将对关山月祖屋进行复原维修,并在祖屋旁建设陈列室和陈列栏,同时把收集到关于关山月的历史文化资料、部分书画作品放在里面进行陈列展览,供游人观赏。
统筹/ 石宁钰
撰文/ 石宁钰 刘云鹏 许志光
摄影/谭文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