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
——写在中共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距离中共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之时,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在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只不过须臾一瞬间。但对于年轻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却是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省内知名度持续提升的十年。
十年磨一剑。这十年,面对中师教育向高职教育转型的新形势,阳江职院党委几任领导积极谋求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围绕突出职业技术特色、服务阳江发展特色、社会实践特色,确定了“以德树人、工学结合、质量立校、创建品牌、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明晰了“办优师范,办强工科,办好管理类专业”的办学思路。
这十年,是学院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十年。学院自筹资金,改造了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学生宿舍、学生饭堂、教师工作用房、羽毛球馆等拔地而起,校园建筑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23%,校容校貌得到极大改善。
这十年,是学院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提升的十年。学院目前拥有省教学名师、市拔尖人才、市劳模等高层次人才13人,副高职称教师由25人增加到94人,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133人;青年教师中9成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这十年,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的十年。近3年来,学院综合就业率超过94%,其中旅游管理、水产养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连续几年保持100%就业率,70%在阳江本地就业。2012年麦可思公司对省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阳江职院高居榜首,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阳江职院全省排名第三。

阳江职院第七届体育节开幕式。
狠抓党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党建工作是改革发展的基石。学院党委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成立了党建研究会,撰写研究文章780多篇,荣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三等奖”、“阳江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十年来,学院组织建设也在不断夯实。学院发展党员3163名,并在全市率先开展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公推直选市党代表5人。学院党委及各基层党组织荣获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13项。
群众组织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江职院党委将工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抓好“双代会”制度建设,组织开展教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学院教职工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第十届百歌颂中华合唱半决赛银奖、广东省第五届工人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团体三等奖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广东省模范职工之家。与此同时,学院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加强团委自身建设,院团委分别荣获“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具活力团队奖”等称号;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分别荣获广东省优秀学生会、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等称号。
此外,院党委还充分发挥学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十年来向市写提案80多份,向院党政班子提合理化建议100多条,大部分的合理化建议和提案被采纳,有12份被市评为优秀提案。
改革挖潜,增强学院发展新活力
十年来,阳江职院历届党委领导班子都致力于向改革要效益。学院通过争取市委市政府授权,实现阳江职院党委直属阳江市委,学院中层干部由市委授权学院管理,稳步推进内设机构改革。
改革有序地推进,为阳江职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年来,学院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系由7个增加到9个,招生专业21个增加到33个。另一方面教学科研成果成绩斐然,近五年来,教师承担省级以上课题39项、市厅级课题52项、申请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538篇;院领导主持的项目被评为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先进示范基地”。学校老师近3年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70多项,代表队参加第3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10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夜光龙风筝比赛荣获一等奖,公寓文化、青年志愿者项目分别荣获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公寓文化还被评为全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
评价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否,不得不提招生和就业指标。近年来,阳江职院录取新生数、报到率逐年提高。2012年录取新生4021人,报到率66.45%,2013年录取新生4395人,报到率69.01%;2014年录取新生4655人,报到率71.86%。尤其可喜的是,2014年三B批次在第一志愿报考阳江职院的有近5000考生,比2013年增加一倍,目前学校在校生9145人。
“软硬”兼修,打造校企合作新典范
一所学校的发展,除了师资力量的提升,硬件设施的改善也不可或缺。十年来,学院自筹资金,改造了运动场、校道等,新增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了23%。学校还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180万专项资金,建设了智能温室、园林设计室、花艺实训室;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4000万元校企合作建设了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院党委坚持“办优师范,办强工科,办好管理类专业”的办学思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设备在华南地区处于先进行列,水产养殖专业为广东高职院校所独有。校企合作成绩显著,建成阳江职院“喜之郎管理学院”,与阳江市永宜房地产有限公司合作办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项目已启动,响应阳江市“蓝色旅游”人才培养工程,成立旅游系,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方式,培养适合阳江市“蓝色旅游”的旅游人才;与阳江中职、技工学校联合,“中高职3+2分段培养”衔接项目进展顺利;与华南农业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联合办学。
在发挥社会服务作用上,学院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培训等工作。学院教师利用专长积极为社会服务,解决了马水桔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以及黄龙病防控等技术难题;利用水产养殖专业知识,推动了阳江地区乃至粤西地区的沙虫养殖、对虾养殖事业发展。面向省内外举办科技干部培训班、中小学教师培训班、校长培训班等共38009人次,开展各类培训等7841人次。
◎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反对和防止腐败的基础性工作。学院以每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为平台,坚持抓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严明组织纪律、锻造优良作风”等主题教育。2013年学院被评为阳江市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基地,2014年又有了新的发展。
健全制度,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倡廉带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学院纪委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基础,从责任分解、考核、追究三个关键环节入手,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行为、严格管理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学院党委认真履行主题责任,党政主要领导不仅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也与学院27个单位中层主要领导分别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学院纪委积极履行监督职责,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着力抓好检查督促、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力求在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方面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考核和追究到位。
学院把促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持续性的工作来抓,完善了基建维修、物资采购、科研管理、招生录取、财务管理、组织人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从决策到执行、日常管理到监督惩处等方面的工作。
开展活动,引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校园网、OA系统、广播站、党团活动等载体,以主题演讲、主题讨论、主题竞赛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开展大学生廉洁诚信辩论赛,获得广东省B1赛区冠军。开展反腐倡廉文艺节目评选、汇演活动,节目《雪松》荣获省二等奖,作品《狼图腾》荣获省三等奖,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五。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电脑动画制作比赛”活动,学生作品《守住清廉》获省二等奖,教师作品《台前幕后,穷途末路》获得省三等奖。开展反腐倡廉理论研究,课题《高校学术腐败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分析》获得省三等奖。开展《廉洁修身》读书征文活动,作品《拿什么拯救你》获省三等奖。
监督检查,规范权力运行有效机制
学院纪委始终本着“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的原则,把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支持、协助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党务校务公开等重要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持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和礼品登记制度;实行中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人财物等权力集中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轮岗交流制度;坚持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人事工作的监督。强化招生考试工作监督,成立招生监察工作小组,实行招生工作全程跟踪与监督。每年对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学院财务管理和经费的使用。扎实做好基建修缮工程、物资采购和设备维修的项目预结算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未来五年学院将努力推动办学规模结构更加优化。建成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0人左右,录取新生质量和报到率位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扎实推进“创新强校”工程,逐步建成几个专业群,专业内涵建设获得更大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高。
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明显提高,培养造就一批在行业和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和优秀骨干教师。
管理运行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优化院系二级管理。
综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开拓新校区,建设实训大楼、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学生公寓。建成教学、管理和生活多功能、信息化的校园网络平台。
党的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
总策划/陈文昌 吴教育
统 筹/陈廷镇
撰 文/陈廷镇 梁荣选
刘德翻 陆 超
图片由阳江职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