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85后大学生何潇晗回乡发展无公害养殖
2015-01-12   来源:淮安农批网  作者:兽人飞   字体:【 】  浏览:37次   评论:0

阳东北惯村民何潇晗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助农民兄弟增收

■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姚寿高

昨天一大早,阳东县北惯镇三宝垌村村民何贻银冒着小雨,将600余斤品相不好的花椰菜送到村里的阳东县悠然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简单地卸车、称重后,何贻银现场拿到了300多元菜钱。

“这种菜以前要么直接埋进地里当肥料,要么送给别人喂猪喂牛,根本变不成钱。”何贻银拿着“红票子”乐呵呵地说,多亏小何办起了家庭农场,才让这些菜变废为宝!

何贻银所说的“小何”,就是出生于1985年的何潇晗。

大学毕业回乡建家庭农场

何潇晗2008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先后在深圳、广州等地的设计公司上班。2009年底,何潇晗在广州经营起了红酒庄。在经营过程中,何潇晗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何潇晗说,他虽然在城里长大,但经常随父母回到农村。在出差、旅游的时候,他对浙江等地的有机农业、家庭农场、生态农庄产生了浓厚兴趣。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更坚定了他回乡当“农民”的决心。他希望回归最原始的养殖模式,用自己的“良心”发展无公害养殖、建设生态农场,从而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说干就干!2011年,何潇晗回到三宝垌村,租了约30亩地,注册了阳东县悠然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拉开了“家庭农场”的序幕。

向专家教授取经掌握“秘计”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回忆起创业历程,何潇晗说这句话最能体现当时的经历。

对于没有养殖经验的何潇晗来说,一切得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他购买的4000多只鸡苗,不到两个月就开始大批量死亡,最多时一天死亡近百只,但送检却没发现病毒感染;刚引进不久的6头母猪,却在没有发现病因的情况下死了4头。

面对这些情况,何潇晗百思不得其解。他只好到村子里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通过交谈,何潇晗终于明白,鸡苗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冷冻死的;母猪死亡是因为自己引进的是喂养饲料的猪,对“粗放型”的无公害养殖模式无法适应。

为了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何潇晗多次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向相关专家教授求助,并邀请他们到现场指导。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何潇晗钻到阳春大山里,向农户购买山区原种土猪,配合专家传授的饲料微生物处理(即益生菌养殖)技术,既提高了猪的免疫能力,又改善了肉质。

有着20年屠宰经验的村民林彩说,由于小何家庭农场养的猪没有喂工厂生产的饲料,只采用益生菌发酵生熟饲料,饲养时间比标准化养猪场的时间长,所以肉质鲜美、肉色好看、没有腥味,有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

何潇晗说,如今他养的土猪和土鸡通过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相关产品进入不少广州酒店,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在,何潇晗的家庭农场已超过80亩,土猪存栏量达到300余头,土鸡近5000只,鱼塘约30亩。

发展无公害养殖惠及乡亲

无公害养殖、不用工厂生产的饲料,“家庭农场”所需饲料从何而来?何潇晗指着堆在地上的花椰菜笑着对记者说,这就是秘密所在。原来,三宝垌村村民有种菜的历史,不少村民都种植着大量的甜玉米、瓜类和蔬菜。每到收获季节,一些外形不好、个头太小或者过了采摘期的蔬菜,菜农就无法处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掉。

何潇晗的“家庭农场”开办以来,菜农不再有这些担忧。菜农王光亚掰着指头算了一下,去年他卖给何潇晗花椰菜1.4万斤,瓜类3.3万斤,玉米1万斤,增收超过2万元。何贻银去年卖出花椰菜约1万斤、瓜类2.8万斤、玉米6千斤,增收也近2万元。如今,何贻银不仅卖自家的菜,还到附近的村镇和圩市购买残次蔬菜卖给何潇晗。

站在何潇晗的家庭农场门口,眼前是波光粼粼的鱼塘,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鸡鸭鹅声,冬天的三宝垌村生机盎然。“我新年的愿望,就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村民发展‘家庭农场’,一方面让青壮年村民不外出务工也能挣钱,同时也让留守的老人孩子有人照顾。”何潇晗说,他愿意将自己摸索的养殖模式传授给村民,让大家的“舌尖”更安全。

Tags:后大学 何潇晗 责任编辑:兽人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德国奶农也有本难念的经 [下一篇]90斤百岁超级娃娃鱼凶猛如鳄鱼 饲..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