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适应经济新常态 助力阳江新发展
2015-05-15   来源:常德农批网  作者:272   字体:【 】  浏览:36次   评论:0

省市专家学者畅谈阳江改革与发展——

编者按

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有何经验成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如何剖析?新常态下,阳江发展需要怎样的新思路、新模式?在昨日下午举行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省市智囊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与处在改革发展一线的我市有关地方部门的负责人一道,进行了互动交流,为阳江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本报特作专题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高层声音

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陈文学: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这是全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战略选择。阳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遵循以下六点: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着力改善创新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加快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创新投入机制。既要加大对创新的投资力度,合理分配资源,还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进企业研究开发税费前扣除和优惠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的落实。

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深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从产业、区域和大企业三个层面培育创新载体,提高创新型经济的活力。

四是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选拔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急需技术人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五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总体投入,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六是努力探索多主体协同创新的途径,借助广东自贸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阳珠澳三地企业创新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方式。

市委副书记陈华康:

以改革红利激发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连续7年保持高速增长,人均GDP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赶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的红利激发发展的动力。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我认为希望在改革,动力也在改革。比如,我市当前正在开展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就是要彻底地放开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管制,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中来,发挥社会资本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全面激活投融资体系,改变目前投资乏力现象,稳增长、调结构。还有我们在去年大力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就是希望通过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促进经济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阳江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要坚持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坚持上下联动,多措并举落实改革任务。

省市专家学者畅谈阳江改革与发展——

编者按

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有何经验成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如何剖析?新常态下,阳江发展需要怎样的新思路、新模式?在昨日下午举行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省市智囊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与处在改革发展一线的我市有关地方部门的负责人一道,进行了互动交流,为阳江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本报特作专题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高层声音

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陈文学: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这是全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战略选择。阳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遵循以下六点: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着力改善创新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加快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创新投入机制。既要加大对创新的投资力度,合理分配资源,还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进企业研究开发税费前扣除和优惠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的落实。

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深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从产业、区域和大企业三个层面培育创新载体,提高创新型经济的活力。

四是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选拔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急需技术人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五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总体投入,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六是努力探索多主体协同创新的途径,借助广东自贸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阳珠澳三地企业创新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方式。

市委副书记陈华康:

以改革红利激发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连续7年保持高速增长,人均GDP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赶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的红利激发发展的动力。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我认为希望在改革,动力也在改革。比如,我市当前正在开展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就是要彻底地放开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管制,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中来,发挥社会资本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全面激活投融资体系,改变目前投资乏力现象,稳增长、调结构。还有我们在去年大力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就是希望通过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促进经济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阳江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要坚持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坚持上下联动,多措并举落实改革任务。

专家建言

PJPG000056783022

范西斌(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新常态下阳江的改革与发展充满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阳江的改革与发展充满机遇,新常态下阳江经济发展战略具体包括:

首先以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作为核心发展理念。阳江的民营经济发展长期在全省走在前列,2014年阳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3%。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将为我们的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以“互联网+”思维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彻底改变所有传统产业,也将成为引领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常态”。阳江作为一个传统产业高度发达、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尽快积极培育并深入推广“互联网+”思维,有利于推动阳江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

同时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与产业布局。去年,阳江以3+1(珠中江+阳江)模式,正式加入到珠中江,乃至整个珠三角经济圈建设中。阳江除了要成为珠三角重要的材料基地、电力能源基地,还可以依靠产业集聚,在某些产业领域占领价值链的高端。

PJPG000056782962

司徒尚纪(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利用新丝路建设机遇发展“海丝”产业

中央将“一带一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并正大力推进其发展,在全国已形成新一轮规划、建设高潮。基于这一大局,海洋成为新丝路建设核心、战略重点,也是最大最重要的工作平台。“海丝”既依托自然,也依托人文历史资源,阳江两者兼具,奠定了新丝路建设的坚实基础。

阳江地处珠三角、两江经济带、环北部湾等经济圈边缘,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争取成为其成员或接受其辐射,尽取这些区域之长,补自己之短,促使自己成长壮大。

新“海丝”建设如火如荼,各种研究、宣传机构蜂起,但仍缺乏一个有权威、有影响力宣传平台。阳江可以以“南海I号”为核心,建立一个类似《海南博鳌》的论坛,成为“海丝”国家或地区交流成果、洽谈项目和增进友谊的大平台。

阳江“海丝”文化资源丰富,古港不少,“南海I号”更是蜚声中外。阳江要抓住正在操作中捆绑“海丝”申遗工程机遇,积极发展“海丝”产业。

PJPG000056782982

高伟梧(原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南方现代市场研究院院长、广东人文学会副会长):

抓住机遇发展多元文化旅游产业

经济社会大发展第四波将是现代化文化业,阳江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拓展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和多元市场。

结合旅游发展休闲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建立书画博物馆,开展书画交流学习旅游,发展书画拍卖市场,开设艺术中等学校再谋升级为艺专、艺院。集中种植杜鹃花、影树、樱花、茶花等花木,逐步形成摄影基地和写生绘画基地,将摄影、写生等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建设工艺博物馆,提供平台给旅游者学习陶艺、木雕、漆画等工艺。开发文化创意,建设玩具博物馆,让旅游者自己参与玩乐和玩具设计制作。建设老人的休闲养生、理疗基地和传统的中医院,发展中草药生产基地。创办有特色的艺术节,以市文联、作协为基地,开展旅游文化创作,吸纳游客参与微型电影创作拍摄观赏。

阳江的文化旅游要有自身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可以改革第三产业较为落后的状况,带动直接消费的轻工产品的升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PJPG000056783002

谭立谋(原南方日报经济部主任、高级记者):

把握大势找到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阳江要在新常态背景下继续前行,必须寻找新的着力点。

阳江战略能源产业如何做强做大?必须转向光伏等新清洁能源,新能源基地做强做大了,既满足自身发展的用电需要,又弥补了广东工业发展能源欠缺的短板。

刀剪业也极具潜力。首先,结构要调整升级,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其次,要让刀剪业朝着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发展,明确产业方向,不但刀剪业可往机械制造、重要基础件方面发展,而且核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也应顺势而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大。阳江第三产业的增长点在旅游,特别是滨海休闲游。要积极开辟旅游新线路,把海陵岛、漠阳江和阳春山区相结合,形成山河海线路,提升综合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要努力打造旅游品牌,深挖阳江丰厚的海洋文化,编织建起各种各样的馆,譬如反映海陵岛前世今生的“海史馆”,有各种海洋生物的“海洋馆”,有渔民海生海长的神奇“故事馆”,有当地杰出人物的“精英馆”……加上现有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化元素丰富了,一年四季都有看头。

PJPG000056783062

陶照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强市建设

人才是改革与发展的智力保障,阳江要以改革促进人才强市建设,进而实现阳江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要解放思想,纠正偏见,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在阳江区域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党政机关组织要率先改革,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实施对人才的关爱工程,政府主导下对优秀人才建立起福利待遇保障制度,真正让人才感受到政府、单位和社会的尊重。

其次要大力改革人才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畅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渠道。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以引进为主的人才资源局面,建立起人才自我培养的长远保障渠道;建立完善人才事业发展机制,畅通人才事业长远发展平台;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人才服务阳江发展的事业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再次要加强吸引人才的社会配套资源条件建设,改善生活发展环境,提升阳江的人才吸引力、聚集力。要提升阳江的人才吸引力、聚集力,就必须加强吸引人才的社会配套资源条件建设,增加人才在阳江生活的幸福感。

实践亮点

◎ 阳东区

阳东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推出了多项务实举措,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方面全力推进省市试点改革。201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的决策部署,阳东区在塘坪镇禾石、双麻、朋江3条行政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前期试点,3条试点村预计可完成约1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去年10月,阳东区被定为阳江市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单位,其中良洞、双门、北政四村等6条村为主体建设村,辐射带动周边33条村,惠及2.3万村民。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改革自选动作。围绕“三大抓手”,大力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经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了发展难题,释放了改革红利,在2014年公布的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中,阳东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名,位居第七。

◎ 市发展和改革局

今年市发改局牵头推进的重点改革工作7项、配合推进工作6项,真抓实干推动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该局编制了《阳江市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征求意见稿)》,已报市政府审定。将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列入市“十三五”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已完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初稿,计划在2016年3月前完成编制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争到2018年城乡居民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倍增。完成了《阳江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大部分章节修订。对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进行修改。挂牌成立了市征信中心(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出台了《阳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责任分工方案,将任务分解到了相关责任部门。牵头起草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意见》,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及企业代表的意见,送审稿已呈报市政府。

◎ 市政管办

按照决策、监管、执行相分离相制衡的机制,阳江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土地与矿业权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打破原有建制,实行管办分离,整合成阳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市交易项目统一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交易中心严格按规范提供场所服务,依法接受资源管理者或持有人的委托开展相关的交易业务,实行各级政府按权限决策,各级职能部门按权限依法监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执行交易这样一个决策、监管、执行相分离、相制衡的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机制。

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交易平台,出台了《阳江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了土地与矿业权、产权、建设工程限额以内摇珠抽签类电子交易系统,为交易标准统一、规范运行、规范管理提供了条件,逐步实现电子交易,保障了公平。

整合后,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大提高。2014年交易项目1972宗,是整合前的2倍,交易额160亿元,是整合前的4倍。

◎ 沙扒镇

近年来,阳西县沙扒镇积极推进中心镇扩容提质,把沙扒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风情美镇。

一是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深化扩权强镇,对接好县依法向镇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推行综合执法设立镇综合行政执法分局,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理顺中心镇事业站所关系,设立镇农业与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组建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建立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城建、计划生育、国土和社保医保等职能部门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业务窗口,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条龙服务。

二是明确中心镇的发展定位。将中心镇与专业镇建设结合起来,明确沙扒旅游强镇的发展定位,指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规划,积极培育精品景点,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配套发展餐饮住宿、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引导第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

三是完善中心镇的公共服务。完善公共配套建设,抓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心镇的聚集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文/刘 空 张志清

图/梁文栋

Tags:应经济 常态助 江新发 责任编辑:272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连日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阳江旱情 [下一篇]石湖村无公害藠头日销售逾7万斤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