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荡新风

错落有致的古屋依地势而建

错落有致的古屋依地势而建

文明村里的整洁村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一个族群的栖居地既有山又有水,那真是一个好地方。在江城区白沙街道西南三公里处,就有这样一个好地方。五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从市区出发,沿着325国道往阳江火车站白沙站的方向行驶,穿过蜿蜒的村道和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后,我们抵达了这次采访的目的地:麻茶村。

古村荡新风

错落有致的古屋依地势而建

错落有致的古屋依地势而建

文明村里的整洁村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一个族群的栖居地既有山又有水,那真是一个好地方。在江城区白沙街道西南三公里处,就有这样一个好地方。五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从市区出发,沿着325国道往阳江火车站白沙站的方向行驶,穿过蜿蜒的村道和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后,我们抵达了这次采访的目的地:麻茶村。
百幢大屋藏于山水间
初到麻茶村,便看到一条小水渠从村中延伸而出,水质清冽。往前步行不到五分钟,村中的古屋便落入眼帘。
麻茶村后有一座小山,村前有一条可用于灌溉的河流。80岁的村民莫冠超告诉我们,河流的水来自当地的石河水库。村前的河流最初是九曲十三弯的态势,村中的先辈为了使其流向有利于麻村良田灌溉,便进行了改造。他依稀记得,40多年前,这条河流仍然是九曲十三弯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逐渐改直河道。
除了对山和水的钟爱,多少年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对房屋坐北朝南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偏爱,麻茶村自然也不例外。村民莫自坚告诉我们,麻茶村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麻茶全村现有南北向笔直的巷道13条,每条巷道有大屋九座,全村共有117座古屋。这些大屋依地势而建,从低到高,错落有致,栉次鳞比,巷道用青砖铺筑硬底,四季干爽清洁。
古屋的存在,也反映了当年麻村的繁华。在古代,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无法建立如此多的大屋。遗憾的是,目前古屋之中仅有10余户仍有人居住,大部分古屋都已是断壁残垣,地面上散落着残砖碎瓦、灌木杂草。一些古屋还被村民用来养鸡、养猪。
建筑独特设有三天井
采访中,我们惊奇地发现,麻茶村的大屋与他处的建筑不同。虽然都是砖、瓦、木、石结构,但麻茶的大屋规格更大,每座都是“五间两廊三天井”的建筑格局,称为五架之屋。莫冠超说,中脊为栋,栋南北各两架,与栋相接两架为楣,楣前接檐之架为庋。五间之中,中厅宽一丈三尺六寸,厅两边(楣)的间宽一丈四寸,近两边巷道的间(庋)为八尺八寸。
这些古屋墙体坚固厚实,墙的底部一般出放大脚,两米以下砌双重墙;里墙体用石条砌,外墙则用青砖。屋顶均用上好的大杉木,盖多重瓦披灰。门框则用石条造就,门头用双重;木门头在下,石门头在上。
令人感兴趣的不只是房屋规格,还有三个天井的存在。在以往我们走访阳江的不少古屋中,多为一栋大屋,一座天井。传统民宅大多建有天井,天井的作用,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养气”,从建筑功能来看是为了采光和提供共享空间。传统的观念认为:天井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认为,麻茶大屋三个天井的存在,与大屋本身的面积和构造有关系,由于面积更大,不论是采光、通风、排水还是出于风水的考虑,三个天井都是必要的。
民风淳朴共建文明村
据村中长者回忆,麻茶莫氏子孙繁衍,户户家业兴旺。到莫轶凡、莫琼修时,莫氏家族分别有租田800石和1000石,子孙靠收租过活,享尽清闲之福,有着“九代不扶犁”的说法。
富足的生活,为村中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旧时,村中向来都设有村学,琼修莫公书室就是村学的所在地。清末,学堂逐渐取代私塾,村中又办起了景宣小学,校址也是在琼修莫公书室。解放后,景宣小学改为麻茶小学。麻茶村人对教育的投入不遗余力。考上初中就读的,每人每学期奖谷两石;考上高中就读的奖谷四石;考上大学就读的奖谷八石。
因历来重视教育,麻茶村人文化水平都较高,涌现出莫赤珊、莫荣猷等佼佼者,其中莫赤珊是阳江莫氏的知名人士之一,他曾担任过电白县县长、封开县县长和阳江县代县长,可谓富甲阳江、雄霸一方。莫荣猷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抗日远征军中担任过上校。解放后麻茶村当干部教师的比较多,如今许多村民都在外面颇有成就,甚至还有村民在港澳台地区定居或做生意。
我们随后走访了莫氏祠堂和轶凡莫公书室、敻修莫公书室。祠堂里、屋檐下栩栩如生的花鸟浮雕、精湛绝伦的木雕依然清晰可见,只可惜祠堂已荒废,轶凡莫公书室只剩下残垣断壁,敻修莫公书室也已不复存在。
长久以来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影响着麻茶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我们行走在村中,发现无论是巷道还是村道,无论是池塘还是水渠,都很难看到垃圾的踪影,足见村民良好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我们很快找到了形成这种良好村貌的答案,古韵盎然的门墙上贴有阳东县文明村的门牌。莫自坚告诉我们,早在20多年前,麻茶村归阳东区(原阳东县)管辖时,便已经是文明村了,这也是当地较早的文明村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村的要求已经在村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户村民都很自觉地负责搞好自家门前的卫生,保持干净整洁,垃圾不能随意扔弃,要集中送到村口的垃圾堆放池,同时村中每年还会开展一次大扫除。”莫自坚说。
如今,全市上下正掀起建设美丽新农村的热潮,麻茶村的村民也希望能乘上这股东风,修复保护百余幢古屋,把村容村貌建设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