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湾镇刘屋寨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高鹏飞
通讯员/伍志雄
站在阳春市春湾镇刘屋寨村的田埂上,放眼望去皆是一垄垄望不到头的蔬菜,这些绿油油的无公害蔬菜每天运往港澳地区,成为革命老区3000多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日,记者来到刘屋寨村,探访村民靠种菜逐渐走上致富之路背后的故事。
投入400多万改善基础设施
刚走进刘屋寨车头自然村,村民小组长刘富彬就把记者带到新建的车头桥前,水泥桥面直通对岸。“以前这里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简易石桥,常有村民不慎跌进沟渠受伤。”刘富彬感叹,现在村里建起了水泥桥,村民出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据了解,去年9月刘屋寨根据车头自然村村民的要求,向阳春市促老会申请支持建设车头桥,以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阳春市老促会多方筹集10万元,并于10月开工,今年年初建成通行,彻底解决了车头自然村村民出行难。
不仅是车头自然村的交通得到改善,对口帮扶刘屋寨的珠海市检验检疫局在驻村之后也致力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到目前止,帮扶单位已经投入400多万元扶贫款,为刘屋寨的18条自然村铺设了9.4公里水泥村道路,新建5座桥梁。同时,还修建三面光水渠15公里,解决了3500多亩水田的灌溉问题。珠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刘屋寨村的工作组组长蔡海华说:“近几年,刘屋寨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这不仅方便了村民,也为刘屋寨的蔬菜种植和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村是革命老区,总人口3400多人,但之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刘屋寨村委会主任黄光新介绍,近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顺畅了、农田灌溉顺利了,村民的收入也慢慢提高了……
种植优质蔬菜供应港澳地区
其实种菜对于刘屋寨人并不陌生,该村已有几十年的蔬菜种植传统。但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种植受制于技术、信息和市场的局限,村民收入十分有限,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2013 年,珠海市有关单位对口帮扶刘屋寨之后,帮扶单位发现这里具有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化的优势——刘屋寨四面环山,无工业污染,土壤酸碱性适中。在多方努力下,刘屋寨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600亩种植基地为样板,由农业公司提供技术、种子并进行统一销售,农户出田出力。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科学种植,所以这里的蔬菜达到了无公害蔬菜的标准,还取得了供港澳蔬菜基地的资质。”蔡海华告诉记者,刘屋寨每天都有6吨左右的蔬菜销售到澳门地区。
成功开拓了港澳市场,就等于为刘屋寨的蔬菜找到了长期的大买家,为蔬菜产业打通了一条对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黄光新介绍,目前刘屋寨的供港澳蔬菜基地已经有1000亩的种植规模,根据市场发展,还计划在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种菜
逐渐尝到甜头的刘屋寨村民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逐渐返乡开始种菜,至今全村已有400多户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正在田里劳作的大岗自然村村民严华健今年种了6亩蔬菜,他和妻子每天都要来田里收菜。“今年种菜的收入大概有6万多元,比过去自己单干要多足足2倍。”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不需要自己大老远跑到外面去吆喝着卖菜了,采购商会直接来田里收购,不仅方便,还有保底价。
据刘屋寨一位村干部介绍,种植基地在今年第一季度一共销售蔬菜400多吨,实现产值80多万元。其中,有一户种植大户种植的67亩蔬菜,已产出蔬菜170多吨,产值超过34万元。
路通财通,日渐改善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为刘屋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村的经济以及各项事业都有了发展。2014年,刘屋寨集体年收入由原来不足1 万元增加到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去年的8000多元,47户贫困户的住房得到了改善,户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万元提升至 5万多元,翻了一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