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面村建设了污水收集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村里的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扶智授之以渔、产业扶贫帮扶生产——
去年,我市募集的扶贫济困善款中,总共2900多万元扶贫善款用于我市自身帮扶70条贫困村扶贫“双到”工作,用于完善贫困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扶贫项目、特色农业等等,其中资助整村推进项目620多万元。
我市通过扶贫捐款的快速投入和带动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去年我市充分利用扶贫善款,其中资助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504户,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958人,资助修建村道62公里、农田水利设施14公里、文化卫生设施15宗,资助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37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加快推进让帮扶村落后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到今年第一季度止,全市重点帮扶村已建设硬底化道路403公里,兴建农田三面光水渠436公里和机耕路52公里,已动工兴建的饮水工程40项、受益农户11230户。同时办公楼、文化广场、文化室、学校、篮球场、公厕、垃圾池、污水处理、巷道硬底化、自来水、路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已动工建设完成。
整村推进项目助贫困村换新颜
我市从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的资金中专门拨出专门的善款用于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资助29条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其中市级安排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资金共200万元,主要用于5个市直单位重点帮扶村开展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每个村安排40万。目前,得益于帮扶善款资助的合水镇平北村、岗美镇岗北村、红丰镇地朗村、塘坪镇上上村和新洲镇龙潭村,已旧貌换新颜。
5个村通过整合扶贫济困捐赠资金和名镇名村建设等资金,开展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推进村庄净化、美化、绿化和道路硬底化,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塘面村建设了污水收集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村里的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扶智授之以渔、产业扶贫帮扶生产——
去年,我市募集的扶贫济困善款中,总共2900多万元扶贫善款用于我市自身帮扶70条贫困村扶贫“双到”工作,用于完善贫困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扶贫项目、特色农业等等,其中资助整村推进项目620多万元。
我市通过扶贫捐款的快速投入和带动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去年我市充分利用扶贫善款,其中资助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504户,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958人,资助修建村道62公里、农田水利设施14公里、文化卫生设施15宗,资助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37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加快推进让帮扶村落后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到今年第一季度止,全市重点帮扶村已建设硬底化道路403公里,兴建农田三面光水渠436公里和机耕路52公里,已动工兴建的饮水工程40项、受益农户11230户。同时办公楼、文化广场、文化室、学校、篮球场、公厕、垃圾池、污水处理、巷道硬底化、自来水、路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已动工建设完成。
整村推进项目助贫困村换新颜
我市从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的资金中专门拨出专门的善款用于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资助29条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其中市级安排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资金共200万元,主要用于5个市直单位重点帮扶村开展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每个村安排40万。目前,得益于帮扶善款资助的合水镇平北村、岗美镇岗北村、红丰镇地朗村、塘坪镇上上村和新洲镇龙潭村,已旧貌换新颜。
5个村通过整合扶贫济困捐赠资金和名镇名村建设等资金,开展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推进村庄净化、美化、绿化和道路硬底化,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产业扶贫经济增长显著加快
我市还在扶贫善款中拨出专项资金发展贫困村帮扶贫困村发展农业生产项目、工业生产项目和商贸旅游项目共40个,帮扶发展种植业受益贫困户1452户、发展养殖业受益贫困户1414户。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积极培育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扶贫是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又一着力点。我市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产业对接动员会,各县(市、区)和各帮扶单位迅速行动,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通过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帮扶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同时,建立冬种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冬种生产,增加贫困户务农收入。
两年多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全市共组织和引入农业龙头企业46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185家,建立了订单收购种养项目83个、企业租地经营项目50个、种养大户租地经营项目70个及农户产业化经营项目80个,带动农户14263户,其中带动贫困户3789户。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帮扶发展生产等“脱贫工程”和培训转移就业等帮扶措施。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纯收入明显提高,2014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
■ 现场走访
合水镇平北村
整治村貌村民幸福感提高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稻田、池塘、民居之间延伸,蔬菜种植基地里苦瓜已经挂果,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房贴着喜庆的大红对联看起来充满了生机,由荒地改建的休闲广场宽阔……一走进阳春市合水镇平北村,就能强烈感受到该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成效。
据介绍,合水镇平北村至今共收到扶贫济困资金83万余元,示范村建设资金40万元。该村利用善款扶持贫困户生产,在麻塘角附近建立了300亩的菜篮子蔬菜种植基地;资助贫困户的小孩入学,扶贫扶智;加大投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现每年可增收10多万;帮助贫困户进行泥砖房改造,让村民住有其居。“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建好房子,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村民黎新砚说,自己拿到财政补贴和扶贫济困善款,很快就建好了整洁的红砖房,搬出了原本破旧的泥砖房。“我有一份工作,去年还在蔬菜基地种了菜,收成不错;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也不需要我操心,一年还能拿几百块补贴。”说起生活的改变,他感慨良多。
合水镇新南村
技术扶贫带动全村奔康致富
经过扶贫帮扶,2014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9535元,比2012年的增长77.9%;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8617.07元,比2012年增长239%;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8.56万元,比2012年增长529.5%……一提到这些数据,阳春市合水镇新南村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
抵达新南村蚕桑生产基地,放眼望去,基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扶贫济困资金的投入和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该村形成了以蚕桑、苗木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吸引了不少贫困户主动加入努力脱贫。据介绍,该村还采取专家辅导、观看专题讲座、专题片等形式进行科技传授,2年多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群众380人次,使群众普遍掌握1-2门致富技能,使贫困户实现培训转移就业60多人,全村涌现出种桑养蚕、苗木种植等种养能手30多人。
本报记者/廖毅雯 摄影/宋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