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慎光 图/陈 明
“鼍龙”与“鼍城”
《清史稿》(志四十七)“阳江直隶州”(地理十九)载:“漠阳江自阳春入,左合轮水河,东南至河口,左合第八河,右歧为西河,又东南至州治南为鼍江,亦谓之恩江也。”
古时,广西北海涠洲岛有一座像鳄鱼潜伏于海岸的山,当地人称为鳄鱼山;无独有偶,漠阳江边有座像“鼍龙”潜伏于江边的山,阳江人称为鼍山。
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也叫扬子鳄、中华鳄、土龙),它是鳄鱼大家族中体型最娇小,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鼍亦称“鼍龙”,《西游记》中写到西海龙王敖顺的外甥,就叫做“小鼍龙”,曾占据黑水河。
宋代起阳江人在鼍山下筑城,“鼍城”之称因此而来。阳江历来治地中心都在“鼍山”下,“鼍山”下原有一条古老的“石鼍巷”,在“文革”时曾被改名为“高峰巷”,“文革”后改为“鼍山巷”,现在巷中仍住有38户人家。
查1992年版的《阳江市地名志》,全市带有“河”字的地名有32处,带有“龙”字的地名有66处。阳江人依水而居,并对“龙”产生图腾崇拜。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龙”图腾是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
鼍城有很多带有“江、塘、湾、涌、埠、洲、濑”等与“水”有关的地名,靠水的地方多有龙舟,如“三江、西濑、洲头、沙尾、沙岗、海库、渔洲、麻演、蚬壳地、华濠涌、塘基头”等地,端午都举行龙舟竞渡。龙舟逆水而上,场面蔚为壮观,“竞”出了阳江人“龙”一般的精气神。

鼍城的“龙”图腾
纳了龙气的鼍城老街区,其中直接以“龙”号名的马路有龙津路,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此路是由漠江畔塘基头大王庙的红黑签龙船埠和鼍城西门外利津街两处的路名合称而成。津,是渡水的地方,许多沿江、沿海城市都有道路命名为“龙津”。
龙津路两边皆为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昔日曾是有名的“风筝制作一条街”,非常热闹、繁华。在本世纪前,此处有60多户人家是靠制作风筝来维系生活的专业户,每年风筝的生产量约在1万只左右。时至今日,手工制造成本提高,在外地风筝的冲击下,传统作坊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制作风筝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少。
以“龙”号名的村落之一有城区岗列龙涛村,漠阳江流经其北。据《清·一统志》记载,“古时江水流至此处,颇显汹涌澎湃之气势,涌起堆堆雪白波涛,仿若蛟龙腾跃其间。”每当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将龙涛村一段江面照得一片晶莹,堪称奇绝,故阳江八景之一“龙涛秋月”因此而来。
鼍城“龙迹”较多,还有“龙潭秋水似铮鸣”的罗琴山“龙潭”;有“河弯盘绕似游龙”的城西“蛟龙湾”……每一个带龙的地名,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端午“龙”腾漠水,重九“龙”跃蓝天;过年过节,阳江民间还有舞“龙”习俗。1954年2月,平冈(现埠场永华村)舞龙队代表广东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1998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城市之间》节目,调阳江的民间舞蹈《鲤鱼化龙》在南海影视城展演,并由中央电视台拍攝播出,阳江的《鲤鱼化龙》自此飞向世界。
阳江人的菜式和食品也贯取“龙”字命名。如醉月酒楼曾自创名菜“炸龙肠”,一般酒店都有、“炸龙卷”、“龙虾”、“龙凤会”、“龙虎凤”;饼铺还制作“龙包”、“龙凤饼”等,可见龙的文化在阳江源远流长。
老地名与“动物崇拜”
古代先民进入狩猎时期,为了维持生活的需要而捕杀动物,所以对动物有崇拜、敬畏感。
《阳江市地名志》记载的地名,各种动物名字出现相当多,即便是城区内,都有以六畜为名命的地名,如“马南垌、黄牛山、羊咩巷、猪乸村、金鸡阁及狗尾水库(东城镇)……”正如中山大学阳江籍教授司徒尚纪所说的:“这些以动物命名的街道名字,隐喻着古越人一定的希冀和追求,至今仍在岭南地名中留下很多印记。”
阳江人过春节,从大年初一至年初六,定为动物保护日,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年初一是“鸡日”不杀鸡;年初二是“犬”日,不杀狗,依次类推。“人日”排在年初七,排到了六畜的后面,显示了人对动物的崇拜。
阳江城流传一首与动物崇拜有一定关系的民歌:“第一老婆第二猪,第三外母四阿姨;记得那年大路(洪)水,孭(背)紧老婆去捉猪。”说的是在小农经济时期,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关心的就是老婆和猪。在遭遇洪水时,把老婆背在身上,然后去捉(保护)家里养的那口猪。比喻两样事情都重要,不能割舍。
老地名蕴含的“稻作文化”
因农耕和稻谷生产带来的风俗被称为“稻作文化”。
古百越民族是栽培水稻最早的先民,聚集地一般冠以“垌”、“那”等地名。阳江古时是俚人的聚居地之一,先民对“稻作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结。据《阳江县志》记录,在清代称“那某”的村有81条,称“某垌”的村有135条;据1992年版《阳江市地名志》记录,带“那”字的地名50 处,带“垌”字地名75处。仅城区就有“那西、那霍、那味、那龙”及“瓮垌、随垌、奕垌、东门垌、马南垌、白沙垌”等地名。
《壮族通史》解释:“垌”指田地,“那”指水稻田。“那蓬”就是泥土稀烂的水田;“那六”就是山麓间的水田。阳东区新洲镇就有一条“那六”村;阳江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居就在埠场镇“那蓬”村。
江城城南甘泉路有条神农街,是因这里原有一间神农庙(农夫祠、先农祠)而得名。该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供奉着尊为农业、医药之神的炎帝神农氏。清代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当地官员来这里致祭神农,举行“迎春”、“扶犁”开耕播种仪式。每年夏收秋种后,阳江农民还要“拜田头公”,俗称“上田”。如过节一样,农家舂米做粉皮、炊水糕,以菜肴到田头烧香敬祀,意在保佑庄稼丰收。
据《阳江县志》载,“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庙。”
刘三妈即刘三姐,相传古代歌仙刘三姐云游此间,见虫多损害庄稼,便唱山歌驱虫,不仅驱散了害虫,也催长了庄稼,确保了丰收。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每当农历六七月夏播结束,村民便择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竹木草棚),唱“禾楼歌”、跳“禾楼舞”,从祈神仪式演变为民间娱乐形式。有学者认为,当今阳江民歌之所以盛行,与先人传唱“禾楼歌”有一定关系。

【链接】
“鼍”长什么模样?
据江苏省《焦山志》载,“道光间,河督麟庆曾放一鼍于焦山(长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屿),并凿塘栖之。”扬州画师孟金辉为此绘下《焦山放鼍图》。画面上写着“江南河道总督长白麟公放鼍处、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六月谷旦”。道光十六年系公元1836年,这幅作于170多年前的《焦山放鼍图》,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古“鼍龙”的真面目(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