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
2015-09-06   来源:南昌农批网  作者:幻月魅影   字体:【 】  浏览:57次   评论:0

PJPG000062287242

坐落在阳江市北山公园内的李伯振纪念亭

—— 李伯振主政“两阳”的为政之道及其影响

文/黄仁兴 高 歌 钟基建 图/张铸海

“两阳”历史上,主政一方的官员如过江之鲫,但像李伯振那样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真心为民,并被民众深切怀念的又有凡几?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正向质量转型,社会管理正向法治转轨,文化教育正向人本转化,等等,迫切需要为政者不懈怠、有所作为、不辱使命。抚今追昔,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又能否从李伯振的为政之道中,找到一面执政为民的明镜?

◎ 清除匪患 保境安民

民国初年,广东军阀混战,政权迭变,“两阳”地区土匪为祸,民不聊生。

对匪患有切肤之痛的李伯振认为,经济文化建设要以优良治安为先决条件。1925年12月出任阳春县长后,首先将消除匪乱、保境安民作为头等大事,策划和组织阳春、阳江、茂名、电白四县民团,清剿八甲篱坪大山徐东海匪帮,肃清温国标、罗靓、黄蜂腰等股匪;还策划配合驻军歼灭陈大炮、苏广、范里儒等1300余惯匪。根除了阳春、阳江、恩平、新兴、云浮、罗定等县边境十余年的匪患,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由于物质条件的制约,民众缺医少药成为一大难题。李伯振主政阳江时,为了让民众病有所医,于1933年7月创设县立医所,规定每周一、三、五赠医,三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年受赠人数达万人,民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发展生产 振兴经济

李伯振将发展生产作为安民之本。

他主政阳春时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引进泰国的“暹罗种”“八担割”等名优品种,开渠引水灌溉稻田,灌溉面积达9万亩,占全县水稻田的20%。所产粮食除自给外,余下部分北运出新兴县转肇庆,南运出阳江转销三埠。他还大力倡导发展冬种,引进红花豌豆、裸麦等良种在县农场示范种植。

主政阳江时,成立了农业推广处,在合山正垌设水稻试验场,聘请外地技术人员,指导推广“东莞白”、“罗粘”等优良稻种和荷塘芥蓝、白色生菜等蔬菜新品种。他在阳江乐安设立中山纪念林场,在大垌山建立风景林场,培植了赤松、南洋杉、油桐等20多个树种,在全县推广种植。1933年,筹办了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到福州请漆器师傅到阳江传授技艺,推动阳江漆艺发扬光大,到1935年,阳江漆器商店增至36家、全年产值达34万元,漆器成为阳江“三宝”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两阳”地区市场空前活跃,楼堂馆所、酒店、商号林立,进入了民国时代的全盛期。

◎ 兴文重教 培养人才

李伯振认为,教育利于“启文明而速进化”,是“立国张本”的永久事业。因此,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同步抓好文化建设、发展基础教育。

1928年,他指令成立阳春县教育基金委员会,将一向专为县长私俸来源的“山河小税”和“宾兴尝产”拨作教育经费,在春城新谷仓兴建民众教育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指定县属各姓祖尝划拨尝产开办国民学校,先后创办阳春乡村师范学校、阳春第一女子小学,全县38个乡开办四年制初级小学,有力促进了阳春教育事业发展。

他制定《阳江县政实施大纲》,以“宪政”形式倡导兴学办校,以筹资、自捐等方式,筹款7万余元重建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即省立两阳中学,原校在广州因火灾全毁停办),并积极谋划扩充阳江全县学校,规定凡300户以上的乡村必须设立小学1所,各乡村未指定用途之公款以及各区新增收入之经费全部拨作教育经费,使阳江小学由100余间增至1935年的200余间,学生达到1.4万人,教育经费增至11万余元。

他注重广泛延揽人才,为遴选阳江县立中学(今阳江一中的前身)的校长,多方征求意见,最后确认为林振环,当他得知林振环到省立第一中学(即广雅中学)工作的消息后,亲赴广州邀请其回阳江出任县中校长。他注意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教学设备,主持成立阳江县图书馆,扩大南郊运动场所,建立民众阅报处10余处,设立县城公共仪器标本所,购置理化仪器和动植物标本供教学之用。

他注重培养新式人才,挑选一批优秀学生赴欧美留学,成为“两阳”教育界空前盛举。如受其公费帮助赴德国、法国研究热带病和药理学的李焕燊,获德国汉堡大学肠虫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在广州、台湾工作,并在医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

PJPG000062287242

坐落在阳江市北山公园内的李伯振纪念亭

—— 李伯振主政“两阳”的为政之道及其影响

文/黄仁兴 高 歌 钟基建 图/张铸海

“两阳”历史上,主政一方的官员如过江之鲫,但像李伯振那样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真心为民,并被民众深切怀念的又有凡几?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正向质量转型,社会管理正向法治转轨,文化教育正向人本转化,等等,迫切需要为政者不懈怠、有所作为、不辱使命。抚今追昔,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又能否从李伯振的为政之道中,找到一面执政为民的明镜?

◎ 清除匪患 保境安民

民国初年,广东军阀混战,政权迭变,“两阳”地区土匪为祸,民不聊生。

对匪患有切肤之痛的李伯振认为,经济文化建设要以优良治安为先决条件。1925年12月出任阳春县长后,首先将消除匪乱、保境安民作为头等大事,策划和组织阳春、阳江、茂名、电白四县民团,清剿八甲篱坪大山徐东海匪帮,肃清温国标、罗靓、黄蜂腰等股匪;还策划配合驻军歼灭陈大炮、苏广、范里儒等1300余惯匪。根除了阳春、阳江、恩平、新兴、云浮、罗定等县边境十余年的匪患,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由于物质条件的制约,民众缺医少药成为一大难题。李伯振主政阳江时,为了让民众病有所医,于1933年7月创设县立医所,规定每周一、三、五赠医,三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年受赠人数达万人,民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发展生产 振兴经济

李伯振将发展生产作为安民之本。

他主政阳春时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引进泰国的“暹罗种”“八担割”等名优品种,开渠引水灌溉稻田,灌溉面积达9万亩,占全县水稻田的20%。所产粮食除自给外,余下部分北运出新兴县转肇庆,南运出阳江转销三埠。他还大力倡导发展冬种,引进红花豌豆、裸麦等良种在县农场示范种植。

主政阳江时,成立了农业推广处,在合山正垌设水稻试验场,聘请外地技术人员,指导推广“东莞白”、“罗粘”等优良稻种和荷塘芥蓝、白色生菜等蔬菜新品种。他在阳江乐安设立中山纪念林场,在大垌山建立风景林场,培植了赤松、南洋杉、油桐等20多个树种,在全县推广种植。1933年,筹办了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到福州请漆器师傅到阳江传授技艺,推动阳江漆艺发扬光大,到1935年,阳江漆器商店增至36家、全年产值达34万元,漆器成为阳江“三宝”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两阳”地区市场空前活跃,楼堂馆所、酒店、商号林立,进入了民国时代的全盛期。

◎ 兴文重教 培养人才

李伯振认为,教育利于“启文明而速进化”,是“立国张本”的永久事业。因此,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同步抓好文化建设、发展基础教育。

1928年,他指令成立阳春县教育基金委员会,将一向专为县长私俸来源的“山河小税”和“宾兴尝产”拨作教育经费,在春城新谷仓兴建民众教育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指定县属各姓祖尝划拨尝产开办国民学校,先后创办阳春乡村师范学校、阳春第一女子小学,全县38个乡开办四年制初级小学,有力促进了阳春教育事业发展。

他制定《阳江县政实施大纲》,以“宪政”形式倡导兴学办校,以筹资、自捐等方式,筹款7万余元重建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即省立两阳中学,原校在广州因火灾全毁停办),并积极谋划扩充阳江全县学校,规定凡300户以上的乡村必须设立小学1所,各乡村未指定用途之公款以及各区新增收入之经费全部拨作教育经费,使阳江小学由100余间增至1935年的200余间,学生达到1.4万人,教育经费增至11万余元。

他注重广泛延揽人才,为遴选阳江县立中学(今阳江一中的前身)的校长,多方征求意见,最后确认为林振环,当他得知林振环到省立第一中学(即广雅中学)工作的消息后,亲赴广州邀请其回阳江出任县中校长。他注意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教学设备,主持成立阳江县图书馆,扩大南郊运动场所,建立民众阅报处10余处,设立县城公共仪器标本所,购置理化仪器和动植物标本供教学之用。

他注重培养新式人才,挑选一批优秀学生赴欧美留学,成为“两阳”教育界空前盛举。如受其公费帮助赴德国、法国研究热带病和药理学的李焕燊,获德国汉堡大学肠虫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在广州、台湾工作,并在医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

PJPG000062287262

◎ 建设市政 注重绿化

李伯振认为经济是要靠交通来发展的,因此特别重视发展交通电讯等市政事业。他策划主持兴建(阳)春电(白)公路、(阳)春新(兴)公路等一批道路,开办运输公司,在阳春首次开通汽车;成立阳春电力公司电灯局,在城区机关、学校、商店、民居安装电灯、街灯照明;设立阳春电话所,架设电话线,扩展邮政线路,为阳春市政建设基本框架打下基础。他在阳江兴建(阳)江台(山)、(阳)江电(白)两条公路以及兴仁路、龙津路及环城东、西、南路,开辟了建有“风雨廊”骑楼的南恩路,先后修成中溶行人道、北惯行人道等,并改直了埠场河道,使阳江城区马路纵横、通途便捷。

他注重加强园林景区建设与美化绿化,开辟了大垌山净业寺风景区;在阳春县城、阳江县城、平冈等地兴建中山公园,在公园、学校广泛种植美国杉等绿化树;在通往电白、恩平等地的公路及阳江县城街道两旁种植台湾相思树、凤凰树等树木,并发出民国第80号阳江县政府布告(上图),公示“乡民宜加爱惜”。

◎ 殚精竭虑 勤廉奉公

“公生明,廉生威”。李伯振反对机构多、冗员多、扰民多的政府建制,倡导政府职官必须廉勤明政。

他一生躬身力行,为人为官皆守于贫、操于廉、勤于事。任职阳春县长时,取消了县官从“山河小税”“宾兴尝产”收入为“私奉养”的经济来源,仅靠每月300元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以至于常回合山里寮老家取稻谷作家庭用粮。他大力精简阳春县政府机构,仅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文教科、警察局,科(局)长、科员、录事不过三四十人。在阳江任上,于原松园宾馆旧址安置家人,耕田种菜自给自足,舍小家、为大家,殚精竭虑谋划发展工农业,兴建基础设施,振兴文教事业,直至1936年因病离职。

李伯振任“两阳”县长10年,踏遍“两阳”的山山水水,致力兴利除弊,对各项事业呕心沥血,以致45岁就英年早逝。李伯振病逝后,“一身外竟能无长物”,其家人唯有依靠本邑缙绅沙云卿(沙世祥)、梁鹤云等人的主动帮助,才完成其丧事。

PJPG000062287182

 合山李萁路边的李伯振墓

在“两阳”处在社会转型、迫切需要发展的历史关头,幸运地有李伯振这样的“父母官”主政,其倾力于地方建设,对“两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两阳”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在“两阳”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开地方社会近代化转型先河

李伯振当时所在的民国虽未建立起真正的宪政,但民主共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理念长足进步。李伯振顺应历史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政策措施,将民主共和的理想一点一滴地付诸实践,如主持成立肇罗地方法院阳春县分庭,实行司法独立,树立法治权威;推进人事革新,广泛延揽人才,组建精简高效的地方党政机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制定施政计划,推行轻徭薄税,强化技术引进和创新,振兴农工商业;倡导人本主义,割除陋规恶俗,成立妇女会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保障贫苦大众子女有入学读书的机会,等等,这些措施激发了社会活力,改造了社会风气,推动了农工商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法治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化,使“两阳”社会面貌巨变,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揭开了地方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序幕。

2.奠定了“两阳”城市发展的基础

民国初年,“两阳”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工商业发展滞后,难以对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但李伯振敏锐地认识到,随着农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城市化是发展的必然。因此,为寻求地方的长远发展和民众物质精神生活上的改善,李伯振从发展交通、改善市政设施着手,积极推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建成与外界互联互通的交通通讯线路,打造南恩路、龙津路等商业街道,实现商业与城市的互动,逐步打破阳春、阳江县城封闭单一式的城市机能,推动两地由单一的农业社会行政型城市向近代手工业、商业、政治多元型城市过渡;同时,他还大力发展织、平冈、岗美、北惯等镇墟,将其打造成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从而奠定了今天阳江市城镇发展的基本格局。

3.重振重教兴学之风

“两阳”地区自冼英(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后,设学宫,置书院,教化民风,宋至清,科举出身的进士有19人、举人145人。但近代以来,“两阳”地区因袭旧式教育,新式教育发展滞后,文教事业日益落伍。李伯振秉承“国家根本在乎国民,国民良否关乎教育”的理念,从改革旧教育制度入手,改良学校教育,普遍开办国民学校,推行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积极传播新思想、新知识,荡涤封建旧俗,培养新式人才,对“两阳”地区的文教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李伯振重振的两阳中学就曾培育出曾庆存、黄云、黄伯荣、司徒尚纪、苏天赐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韩愈“治潮仅八月,山水尽姓韩”,李伯振之于“两阳”地区的贡献,同样不遑多让。

4.树立勤政爱民的典范

李伯振在任时,生活俭朴,廉洁自律,不爱钱,不置产,无私蓄,唯一关注的就是民生疾苦。他一方面注意政治上安民、救民 ,致力消除匪乱、救济抚恤贫苦无依者,保障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坚持经济上富民、利民,创设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培育工商业,推动百业振兴。同时,注重道德、文化上教民,“以百姓心为心”来教育感化民众,塑造崇文重学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精神。“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10年从政,李伯振始终以济世利民为己任,扎扎实实为百姓兴利除弊,做实事,谋实惠,为后世树立了勤政爱民的典范。李伯振的功绩,“两阳”人民至今仍念念不忘,从1957年建北山烈士陵园时阳江民众专门建起“李伯振纪念亭”,即可见世人对他的敬重与怀念。

PJPG000062287282

李伯振(1895—1940)

阳江合山里寮村人,辛亥革命烈士李萁(1872—1915)之子,自幼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和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思想熏陶。

李伯振于1925年12月至1931年1月任阳春县县长,1931年2月转任阳江县县长,直至1936年底。在“两阳”10年县长任上,正值民国社会转型期,他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理想,倾力于地方建设,对“两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抒写了一部顺时应势、经世致用、教化爱民、勤廉务实的为政传奇,有力地推动了“两阳”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李伯振任阳春县长期间,成立肇罗地方法院阳春地方分庭,实行司法独立,以减少错案冤狱;成立阳春县妇女会和阳春县教育基金委员会,兴办学校、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等文化教育设施;兴建公路,成立运输公司,推行植树、兴办电话通讯事业,破除迷信,策划和组织力量清剿匪帮,除暴安良,使阳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李伯振主政阳江时,在髻山南麓重建广东省第二中学(即广东省立两阳中学),设立了县图书馆。建立中山公园和阳江县立医所,成立农业推广处,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改良阳江漆器,使阳江漆器产品一时供不应求,不但畅销港澳,还远销国外,在1935年全年产值达到34万元。

李萁

李 萁(1872—1915)

字祺礽,号介龄,阳江合山镇里寮村人。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国到美国旧金山经商,认识孙中山,参加兴中会、同盟会,负责华侨筹款事宜,与后来国民党知名元老廖仲恺、朱执信、胡汉民同事。宣统二年(1910年)跟孙中山回国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参加革命党进攻广州督署战役。武昌起义后,领广东都督府警卫军光复阳江,接管阳江。

二次革命时,响应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民国四年(1915年)受孙中山委派回两阳。当时兵力集结在台山,11月4日挥兵回阳江,途径紫罗山不幸沾染瘴气无药调治,又因随行队员携带炸弹失慎坠地爆炸,伤及多处。终因伤病益重而死,年43岁。

1919年儿子李伯振迁葬回阳江东山寺侧,为此孙中山发起捐款,在《募助李介龄先烈归葬费引》一文盛赞李萁“办理同盟会事,至废弃所业不顾”、“出生入死,同人皆以为勇”,并亲题墓碑“李萁礽君之墓”。国民党元老林森、汪精卫、朱执信、胡汉民、吴铁城等均有题字。

Tags:后民意 谈中 责任编辑:幻月魅影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万亩绿萝基地落户阳东塘坪 [下一篇]省名特优新农产品阳江推介会昨在..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