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到”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相互推进——
地朗村:贫困落后村成了样板村
■ 阳江日报记者/许晓峰 通讯员/林良康
近日,记者探访阳东区红丰镇地朗村,昔日的贫困落后村已大变样。雨后的竹荫小道,水泥路面上几乎一尘不染;村前大榕树下,新铺筑的行道石整齐划一。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推进下,“双到”扶贫让这里成为红丰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
两年大手笔投900多万元扶贫资金
地朗村位于红丰镇西北部漠阳江畔,距离红丰镇区约15.5公里,是较为偏远的贫困村。2013年,根据市扶贫工作安排,由市纪委牵头,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农业发展银行、阳江联通公司等6个单位共同帮扶地朗村。
摆在驻村工作组面前的是一本并不轻松的脱贫账:2012年末,地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3500元,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务农,农民人均纯收入5250元。驻村工作组通过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地朗村的具体情况,找出致贫原因,并因地制宜,精心谋划,制定出台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积极实施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富村工程”,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和促进就业的“脱贫工程”。
在持续两年多的扶贫攻坚战中,驻村工作组把重点放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引进产业发展项目上。至今年8月底,各帮扶单位投入扶贫资金共937.701万元,其中帮扶到村840.056万元,帮扶到贫困户97.645万元; 共建设各类扶贫项目460个,其中建设贫困村集体项目22个,建设贫困户项目439个,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发展产业
地朗村的贫困根子,首先在交通设施的落后上。驻村工作组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协调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05万元,修筑总长约3.5公里的水泥路,贯通连接相邻村委会道路和村各自然村村道,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投入资金75万元对年久失修、危及村民生产生活安全的高排渠、排洪渠进行全面清淤,解决洪涝灾害和农业排灌的问题,提高农业旱涝保收综合能力。
摘掉贫困帽子,必须提升贫困户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能力。驻村工作组整合各种资源,指导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竹艺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在市农业局的指导下,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阳东县驰科农业有限公司每年投入30万元,选址建设全市高标准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150亩。通过提供冬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等帮扶措施,带动100多户村民和贫困户开展冬种生产,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发动全村冬种生产总播种面积500亩,涉及番薯、玉米、蔬菜种植,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和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目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比帮扶前的2012年增长两倍多。
改善村场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在驻村工作组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地朗村把目标瞄准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村,在村场建设、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实现从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大跨越。
驻村工作组委托湛江海建城乡规划设计院和阳江市规划设计院,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地朗村黄元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的指引下,地朗村建起了文化综合培训楼、文化广场和村场美化绿化工程。综合办公大楼内,设党员活动室、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场所,文化阅览室、农村书屋、廉政书屋、多媒体功能室、电教中心一应俱全。在建设村休闲文化广场过程中,帮扶单位市经信局争取企业投入39万元安装太阳能风能互补路灯,为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增添现代元素。在阳东区纪委的协助下,村里的小竹林改造升级为廉洁文化元素浓厚的正气园,成为村内一景。
驻村工作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地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已完善清风园、休闲公园、村道建设、宣传栏、村入口改造等,垃圾屋、风景石、池塘护栏、古树小广场、路灯建设等设施年内将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