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石燕迷宫:旧时八景今难觅
2015-09-17   来源:曲靖农批网  作者:admin5   字体:【 】  浏览:66次   评论:0

“石燕迷宫千载洞, 魁岗文塔九层楼。”这句三水八景吟诗句的上半句,描写的是三水八景之一的石燕岩。石燕迷宫是位于南山镇六和村禾生墟西北的一个石灰岩溶洞,因栖息着无数的石燕,故称之为石燕岩。由于地质遭受破坏,如今石燕岩已难觅昔日的奇景。有地质专家建议结合南山景区资源打包开发。

 

 

石燕岩别有洞天

从南山六和村委会出发,往西北约3公里处,我们来到了石燕迷宫山脚,这里崇山峻岭环抱,苍松翠竹连绵,远远望去,洞内洞外美景融为一体。

与其他的三水八景不同,很多本地人对石燕迷宫知之甚少。旧《三水县志》记载:石燕迷宫是位于三水县六和镇禾生墟西北,洞中有各种自然生成的景色,如石木瓜、美人辫、望夫归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中美人辫从洞顶垂下,有10多米长。整个岩洞道路曲拆,洞中有洞,故曰“石燕迷宫”。

在山脚央地村村长黄玉荣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溶洞山脚。说起石燕岩,50多岁的黄玉荣有很多话说。“以前小的时候经常爬进去探险,里面就像一个迷宫一样。”黄玉荣描述,洞呈螺旋形纵深结构,走进洞中就有一个十余亩大小的主溶洞,许多石燕鸟栖息于此。再往深处,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厅厅相连,是附近一带村民少年时期的游乐场。“面积很大,进去很多次都没有走完过。”

由于山中开了采石场,碎石封住了进岩洞的道路,无奈只能在山脚远观岩洞。但从山下村民的描述中,我们依稀能感受到石燕迷宫当年的容貌。“琳琅满目的石林、石笋、石花以及拟人状物。”村民告诉记者,除了惟妙惟肖的岩石,丰沛的水量也使石燕洞成为一个很大的天然蓄水池,数十米的半圆柱大石劈面而立,一挂瀑布飞流而下,在洞中如雷贯耳,水质清澈透明,水下方石块清晰可见。一方洞天之中容纳了万千世界。

 

 

溶洞下的世外桃源

沿着进山的路往前走,遇山转角处走下一片坡地,一条村子豁然出现眼前,整齐划一的房屋,宁静的池塘背山望野,一如《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得知,这条村叫岩门村,居住着30多户人家,主要由钱、杨两姓的村民聚居。“以前,村民是在更靠近溶洞的山脚居住,距溶洞仅有50米左右,往上走两步就是石燕岩。” 村民杨婆婆说,由于交通不便,石燕岩开采石矿之后,政府引导村民到了现在的位置。

 

 

今年79岁的钱利长自小在岩门村长大,钱伯说,岩门村因位置正对石燕岩洞口而得名,与石燕岩相生相依,已经存在数百年历史。村民耕地为生,同时依山种植作物,过去的岩洞俨然是村里的“后花园”。

钱伯说,石燕岩因石燕鸟聚居而得名,以前石燕最多的时候有成百上千只栖身溶洞,不时吸引附近山民进洞捕捉。 “在溶洞口挂张网,鸟儿受惊时从溶洞中飞出,会扑倒网中。”上世纪70年代,岩洞开采磷矿,一部分洞口被炸毁。洞中鸟儿也飞走了。

再开发难度大

旧时的保护观念不到位,如今,昔日的淼城八景已经难觅石燕迷宫,这在岩门村生活了一辈子的钱利长看来是一个遗憾。

 

 

华南农业大学地理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老师曾于2007年对佛山喀斯特地貌做调研,期间对六和石燕岩进行考察。陈老师介绍,石燕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而石燕溶洞因洞内环境适合鸟类生存,因此而得名。

事实上,这样的溶洞地貌在三水周边比较常见,如肇庆的七星岩等。其中,南海的西樵山也有一处石燕岩景区,位于西樵山东南麓。原是石燕鸟栖息的岩壁和洞穴,但现在仅见宽大的悬崖下存一洞口。石燕岩洞分两层,外层如室内篮球场一般大小,由灰白色的火山凝灰岩构成。

陈老师认为,石燕岩作为曾经的三水八景,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对动物的栖息也有其生态意义。但由于周边地质整体规模小,其单个景区开发利用价值不大。陈老师建议,可结合南山镇周边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开发,通过打通交通等配套,或可让昔日的八景重现三水。

来源金羊网-旅游吧

Tags:石燕迷 时八景 责任编辑:admin5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梦·汽车梦”国庆车展相约.. [下一篇]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间资本..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