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经历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把日本侵略者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中华儿女笑到了最后。而一场把中华民族引向伟大复兴的解放战争也将全面展开。阳江县中师生紧跟革命步伐,满怀信心地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
◎ 烽火岁月里,县中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1/ 重新焕发活力的校园,活跃着一群追求进步、刻苦求学的师生
八年抗战,县中师生跟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他们在这场关系民族解放的伟大战争中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解放战争中,这种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1945年7月,彭德禄再次担任县中校长。彭德禄,别号秩芬,阳江县岗列观光村人,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堂,1938年担任县中校长期间,聘用抗日社团中思想进步、学有专长的骨干担任教师,支持县中支部与进步师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次重新回到县中任校长,很受师生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县中频换校长,从冯思伟到彭德禄、冯上昭、郑家霖,这几任校长,都怀着教育强国的理念,传承县中培育英才的办学精神,务实开明,兼容并包,给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政治氛围。校长专抓教学教务,在制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聘用教师方面有自主权。他们敢于抵制、摒弃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干扰,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他们注重聘请德才双馨的教师,如黄彰汉、马礼泉、郭尔悫等;对进步教师敢于大胆聘请,如江兴邦、李述龙、刘甦洛、梁恩波等;还有抗战期间从广州的大学下来的教师,如教英语的左其昌,教音乐的梁英邦等。这些教师给学校带来了进步的教育思想和新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赞誉。这个时期,县中本身已有很多教学尖子,如教生物的谭锦云,教物理的梁元燊,教语文的卓宪文、冯瑶林,教数学的林圣功、陈国仕,教化学的陈慎旃,教地理的谭苞等。他们授课一般不用看课本,又能抓住教学纲要,凭丰富的经验,引证浩博、深入浅出地讲得十分动人。有的数学老师将数学公式、化学老师将原子价编成顺口溜,学生背熟后一生难忘。学校的公文课、卫生课,还聘请校外著名的律师、医生来校讲大课,颇受学生欢迎。校园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学习非常用功,白天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晚上挑灯攻读到深夜。由于夜深电压很强,时不时会读到电灯泡爆裂。音乐教师刘甦洛在县中组织进步师生成立“学生暑期合唱团”、“春天合唱团”等,教大家唱《苦命的苗家》、《关大哥》、《喀秋莎》等进步歌曲,还主持学校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宣传革命思想。1946年6月,彭德禄由于支持进步学生反对国民党三青团的斗争,受到阳江反动势力的攻击,仅任职两个学期就被撤掉校长职务,而让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谢彦华兼任县中校长。谢彦华到任后,监视、打击、压制进步学生活动,其丑恶行径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强烈抵制,在县中地下党的领导下,学校师生掌握斗争策略,据理抗争,使谢彦华在县中兼任校长才两年时间便离职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各地学生报考县中的热情高涨,作为全县最高学府的县中,备受全县各界人士的关注。1946年秋,时任阳江县县长的罗贤,来到平冈五羊村,参加罗氏宗祠拜祭祖先活动,其间,听到村民介绍该村的罗运铢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县中初中时,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让人请罗运铢来,亲自与之谈话并同桌宴饮。可见当时社会对县中重视的程度。国统区当局为了笼络人心,争夺学校这个阵地,也不得不摆出重视教育的姿态,地方教育经费得以保证。学校抓住时机,扩大招生班额,至使县中在动荡的战争岁月里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据1949年的统计,当时学校有高中秋季6个班、春季3个班,初中春秋季各6个班,共21个班,学生总数在一千人以上。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县级学校规模了。这批学生,不少出自平民百姓家庭,能考上县中,感到无比自豪。他们艰辛刻苦求学,满怀报国情怀,思想追求进步,可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追求革命,追求理想,勤奋学子脱颖而出
县中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表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莘莘学子心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追求革命、追求理想、崇尚知识的精神境界上。一大批县中的学生在国家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风口浪尖中锻炼成长,经过解放战争血与火的锤炼,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 教育专家何振超
何振超,1939年秋至1945年秋在县中读初中、高中,长达6年的县中培养,使他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青年、中共地下党员。
何振超是 1945年县中支部恢复重建时的主要组织者。县中支部的恢复重建,对于县中的革命学生运动历史来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945年5月,中共两阳工委成立,工委书记司徒卓发展在县中读书的何振超参加共产党。6月,负责江城地下党工作的江城支部干部会(简称“支干会”)抓紧在工人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在8、9月间,支干会负责学运工作的何振超等,先后发展谭有衡、谭葆业、曾传鎏3名学生入党。9月下旬,已经高中毕业的何振超在县中图书馆当管理员,他按照支干会书记何明抓紧重建县中支部的指示,在县中图书馆2楼召开县中支部成立会议。参加人员有何振超、曾传鎏、谭有衡、谭葆业等4人,会议推选何振超任书记。重建后的县中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先后有陈家治、陈国维、左平、卓朝光、范兴文、许国尧、施美馨、谭丽冰、徐学璇、杨昌月等学生参加了共产党组织,进一步壮大了党的队伍,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核心,有效地团结一大批进步学生。
1945年夏天,中共上级组织在阳江举办区级以上干部整风学习班,何振超被指定负责党的整风文件的抄写运送工作。当时,地下党利用学校放暑假的机会,在党员周炽奎任职的报村小学印制《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23个文件。文件印制好后由何振超负责运送回县城。报村小学距阳江城约十里,沿路荒山野岭,人迹稀少。离校不远处,有一个位于公路边的东南乡公所,再过去就是两阳中学,该校戒备森严,校警日夜巡查。何振超办事认真,头脑灵活,整风文件运送了三次,每次几百份,都顺利完成任务。一次在两中前面公路上,遇到国民党哨兵在盘查过往行人,他为确保文件万无一失,灵机一动,将印好的文件交给随行的挑夫当行李一起挑,自己则装成“少爷”跟着挑夫优哉悠哉蒙混过关。何振超除了很好地完成了传送文件任务之外,平时还帮助抄写文件、刻写蜡纸等。这一年,何振超考进了广州中山大学,两年肄业后,毅然到东江游击区参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投身到伟大的解放战争之中。解放后,何振超一直在广东省教育厅工作,任《广东教育》主编,著有《亚洲“四小龙”教育纵横》、《广东教育50年》等书,1989年离休后继续留用,1999年被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何振超为广东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 忠诚的党的理论教育工作者郑宏璋
解放战争时期,县中的一位校友背负崇高的使命,在解放区中央党校勤奋攻读马列。这位校友就是郑宏璋,1932年7月他于县中初中毕业,1932年秋进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学习。他在广州读书期间,追求革命,与友人共同学习唯物辩证法理论,接受马列主义。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员、校长。1938年,他在先农乡邀集9名青年成立读书会,学习马列书籍,对会员阐述唯物辩证法原理,批判时局政要,指斥国民党御用文人,深受青年敬重。1939年8月,他加入共产党,同年9月转为正式党员,曾先后介绍农民邓水生、周道桓等人参加共产党。1940年1月,他任中共阳春特别支部组织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阳春分委(县委)组织委员;1942年8月,代理中共阳春分委书记。其间,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活动,曾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政委、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独立团政委,率部队在漠南地区和阳江西部地区活动。抗战胜利后区,任中共台山县委组织部长。1946年6月30日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撤,7月5日撤往山东烟台。
解放战争期间,郑宏璋在解放区工作学习。1946年12月,在冀鲁豫中央局土改工作团任组长;1947年1月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学习;1948年9月转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任班长;同年10月至1951年11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任组长;毕业后任中央马列学院第一分院教研室副主任,1961年1月提为主任。1968年8月,康生要他在党史课程中把朱毛会师井冈山,篡改为“林彪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郑宏璋不答应,被揪斗,遭迫害。1978年8月,复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教授。1983年10月20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王震主持追悼会,悼词称:“郑宏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党的理论教育工作者。”
● 农业科学家黄光正
黄光正,解放战争期间在县中读高中,他学习异常刻苦,县中勤勉的学习环境、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
1950年,黄光正在县中毕业后回乡当小学教师。1952年考入河南大学农学系,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任教。他在学院先后任农学系良种教研室主任、农学系主任,并获教授职称。从1957年开始,他结合教学积极开展小麦育种试验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十多个品种,其中闻名全国的“百农3217”小麦品种,在我国15个省市广泛推广。1981年7月26日,《光明日报》以《小麦大丰收 科学立大功——沈丘县农民热情邀请黄光正教授同饮“庆丰酒”》为题,报道“百农3217”亩产最高达1200斤的情况。中共沈丘县委代表全县人民赠予黄光正一面锦旗和一块写着“培育良种,功绩卓著”的光荣匾。1980—1984年,“百农3217”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五千六百余万亩,累计增产小麦58亿斤,取得经济效益六亿多元,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3年5月,他随中国农业考察团赴美国考察。1984年,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农学院组团来中国访问时,与他进行了学术交流。“百农3217”先后多次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特等奖,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他多次被评为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特级劳动模范,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82年以后,他被选为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 煤炭技术专家郑光鸿
郑光鸿,1946年县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就读工学院机械系。1951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鸡西煤矿机械厂工作,1956年被提升为设计科长,1962年提升为副总工程师。1969年11月参加我国西南地区“三线建设”,调到云南马龙县筹建云南煤矿机械厂,任总工程师兼副厂长。1985年因工作需要,调往昆明煤炭科学研究所工作,任总工程师。他几十年来一直在煤炭系统搞技术工作,是我国知名的煤矿机械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国最早负责采煤机设计、试制的主要成员之一。
1965年煤炭部指定鸡西煤矿机械厂和太原煤矿研究所组成联合设计组,自行设计我国第一台联合采煤机,郑光鸿任组长,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奋战,试制获得成功。1969年煤炭部机械制造局第二次指派他领导“三厂一所”(鸡西煤炭机械厂、张家口煤炭机械厂、抚顺煤矿电机厂、太原煤矿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设计组,到湖南、广东两省的主要煤矿进行调查。根据南方煤层的特点,设计了“江南牌”小型联合采煤机组,该机组交由辽源煤矿机械厂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郑光鸿为扩建和新建煤炭机械厂、开发煤矿机械产品、发展采矿机械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县中支部始终坚持地下斗争
1946年初,全面内战一触即发,国统区的政治形势紧张,国民党反动当局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加紧了对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清剿,对进步学生运动的压制。县中支部在支干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进步师生,开展各种学生运动。
1/ 冲破国民党法西斯堡垒,积极参加“南天”、“丹枫”活动
1946年2月,支干会书记何明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冲破国民党法西斯堡垒,猛烈开展各地宣传文化工作”的意见,在县城各校进步师生和社会人士中组织成立了“南天音乐社”(简称“南天”)和“丹枫文艺联谊会”(简称“丹枫”)两个群众性文艺团体,主要是以各种形式推动民主运动的发展。
谭有衡、施美馨等县中支部成员积极发动县中学生和社会进步人士参加。这两个团体在青云路基青会会址通过文艺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在群众中影响较大,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县中学生陈国维、左平、谭丽冰、徐学璇和杨昌月都是这两个文艺团体的骨干分子,谭葆业还是“丹枫”的负责人之一。不久,由于国民党三青团的插手,对“南天”、“丹枫”进行造谣破坏,加上谢彦华对进步学生的活动进行压制,致使政治环境恶化,“南天”、“丹枫”两个进步文艺团体被迫停止了活动。
2/ 粉碎国民党当局强迫师生加入三青团的阴谋
国民党阳江县党部为了壮大力量,采取“介绍就业”或“取消学籍”两面手法,强迫县中师生加入三青团。县中支部成员知情后,感到事态严重,于是立刻向中共江城区委汇报,经上级组织指示后,县中支部成员分头行动,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信仰自由的宣传,鼓励师生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有自己的追求。同时上级也授意县中支部,如果反动当局使出强硬手段时,便以集体加入的形式参加,这种形式的参加等于不参加。经反复宣传后,只有极个别人受蒙骗参加了。
1946年7月,谭有衡高中毕业后离开阳江到广州读大学。全国解放后,谭有衡曾在广州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到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他先后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物资部工作,担任处长、副司长等职。
谭有衡离开阳江时,全面内战已经爆发,政治环境日趋恶劣,地下党停止支部活动,改为单线联系。这时,县中支部书记由施美馨接任。施美馨读小学时,由于她的三叔施宝桢常在家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所以,她从小就种下爱国的思想种子。她小学毕业后考进了县中,寄宿在姑父许高倬家。许高倬是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老同志,曾任中共阳江县委书记,抗战初期到过延安,1942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施美馨在县中读高中时,得到谭有衡、谭葆业的帮助指导,接触《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读本》等理论书籍,以及从苏联翻译过来的革命书籍,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1946年4月,施美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 接待来自香港的同志,机智保护进步的校长教师
1946年7月,中共江城区委郑靖华通知施美馨、谭丽冰、徐学璇等女共产党员,到醉月楼酒店与一个来自香港的女地下党员陈萍接头。施美馨把陈萍接回家中居住,摸清有关情况后,机智地把陈萍安全送往游击区。
施美馨等县中支部成员的机智,还表现在他们带领学生粉碎三青团骨干阴谋的斗争中。是年秋,县中三青团骨干煽动学生罢课,要求撤换思想进步的校长彭德禄和训导主任陈国仕,并围攻殴打不支持罢课、坚持回校的学生。施美馨等支部成员及县中其他党员,掌握斗争策略,团结高三级的同学,提出毕业班要坚持上课,不能耽误课程,影响考大学,影响全体毕业班同学的前程,发起强大的舆论攻势,反对随便罢课,并取得了校学生会主席的支持,粉碎了三青团骨干的阴谋,保护了进步的学校领导。
4/ 组织成立学生文艺社团“艺园社”
为了进一步团结进步学生,施美馨、许国尧等在各班发动爱好文艺戏剧和体育的学生组成了“艺园社”,内设有文艺组、戏剧组和体育组,分别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文艺组传阅进步书刊,组织文艺创作,还出版了两期16开纸大的文艺刊物,刊物的封面上画着红彤彤的火炬。戏剧组则以戏剧演出为主,排练演出了《黄浦江边》、《面子问题》等话剧。《黄浦江边》反映的是一位叫黄大伯的工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因为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走投无路而投江自杀的悲惨情节,揭露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面子问题》所揭露的是国民党政府机关的虚伪腐败。这两个剧目曾在社会上公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育组则通过组织篮球比赛等活动,团结了一大批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