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在解放战争的洗礼中成长(中)
2015-10-29   来源:潍坊农批网  作者:cc.梅子   字体:【 】  浏览:48次   评论:0

《流萤》

《流萤》期刊。

随着内战在全国的全面爆发,国统区一片白色恐怖,县中表面上虽然还是书声琅琅,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是风起云涌,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方兴未艾……

◎ 把广大青年学生团结在读书会周围

根据上级的指示:“要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既区别又结合,使群众斗争沿着发展蒋管区第二条战线的方向前进”的精神,县中地下党组织强调在各班级建立读书会,以读书活动的公开合法斗争形式开展工作。国民党反动当局虽然对进步学生严密监视与控制,但读书毕竟是学生课外读书学习的活动,学校、家庭、教师、家长都应该支持的,读书会可以不断发展,它既能团结一批又一批进步学生,又能广泛争取团结教育广大的中间状态的青年学生。

1/ 代表着进步力量的学生读书会“鲲鹏社”“红蓝社”“黑白社”,首先在县中高中部三个班建立起来

代表着进步力量的学生读书会,首先在县中高中部三个班建立起来。

这种以读书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学生活动,很快活跃于各个班级之间,学生们传阅进步书籍,学习革命理论,传播进步思想,探讨正确的人生观。读书会一般订阅《星岛学报》、《中学生》等报刊,但在其进步同学中,则传阅着《群众》、《华商报》、《正报》以及《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经济讲话》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革命书刊。

当时,县中各个班的班会都有一个名称,黄德基所在班的班会取名“红蓝社”,说是有红有蓝;陈向兰所在班的班会取名“黑白社”,说是有白有黑,有黑暗,有光明。此前,还有蓝志雄所在班的班会取名为“鲲鹏社”,说是要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黄德基主办的“红蓝社”的大型墙报用蓝纸书写白字,颇为肃穆庄重;陈向兰主办的“黑白社”大型墙报用白纸书写朱红色字,更显壮观。两份墙报互为辉映,相得益彰,学生反应热烈。

黄德基,1947年春季从扶东中学(今阳东中学前身)考入县中读高中。年末,由中共江城区委谭启浩发展入党。黄德基是当年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解放后,担任过中共阳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土改时曾活捉一名土匪头子曾纪禄,荣获粤西土改模范干部奖章。

1947年秋,陈向兰也从扶东中学考上了县中读高中。黄德基是春季班,陈向兰是秋季班。在一次全校性作文比赛中,陈向兰获得第一名,黄德基获得第二名。比赛题目是《行宪声中,青年学生的责任》。陈向兰文章开头是:“季节热辣辣,国事也热辣辣,但老百姓的心上不胜寒,多少人挣扎在饥饿线上。”当评卷时,有的教师认为该文有政治倾向,要拿下来,但大多数教师坚持正义,认为是代表青年一代的心声,是难得的好文章。陈向兰,少年时就有文名,13岁时在扶东中学读初一时即在报纸公开发表处女作散文《给沦陷区同胞的一封信》。

陈向兰在县中读高一时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地下党员黄德基的引领下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48年8月,黄德基介绍他参加共产党,已写了入党申请书,只因手续未完全办好,延误了半年。1949年2月再由区委组织委员谭启浩介绍,正式批准入党。阳江解放初,陈向兰是第一任县团工委学生部长,是第一个被送到华南团校学习的阳江学员。他参加了阳江、阳春两县的土改,后留在阳春工作,历任县委秘书、区委书记、合作部长、县委常委等职。1958年阳江、阳春两县合并时任县委农村部长。其时,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常有作品在《南方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被誉为“粤西才子”之一。陈向兰1966年下半年调往湛江地委工作。1967年回阳春参加“文革”,1968年8月阳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任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组成员。1972年调往电白县工作,历任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1984年初陈向兰弃官从文,到深圳市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兼艺术中心主任。离休后,重执少年时的文学梦,潜心纪实文学写作,先后出版了《三代人》、《黄金街寻梦》、《岁月留声》、《郑坤廉传奇》、《生命如潮》、《生命如歌》、《迷梦山城》、《昨夜星辰昨夜风》、《英雄树下故人来》、《归来》等10部著作(其中有四部与文友合作)。

蓝志雄,1948届县中高中秋三甲班毕业生,他的初中、高中都在县中就读。蓝志雄出身贫穷家庭,他原本打算小学毕业后就去找工作。他的小学老师陈启见他聪颖好学,是可造之才,便全力支持他继续保持学业。当蓝志雄考上县中初中时,陈启也放下教鞭考上了县中高中。当蓝志雄考上县中高中时,陈启又考上了中山大学。陈启读中大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蓝志雄也在陈启的影响帮助下,于1947年9月在县中参加了共产党。蓝志雄在他们班组织成立了读书会,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他在校期间,多次组织进步学生完成传递、散发传单的任务。1948年,蓝志雄不畏风险,想方设法帮助游击队购买一批草席、葵衣和专治疟疾的西药奎宁, 出色完成了上级组织交代的任务。蓝志雄从县中毕业到文范中学任职,仍兼任县中支部书记。解放后,蓝志雄曾任两阳县委农村部副部长,阳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出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农业,任专家组长,离休前为湛江市科委主任。

李子云、冯圣联(冯泳)、谭丽冰、徐学璇、林恩葆等所在班的读书会,陈向兰、林智辉、钟明、陈永芳、钟嘉礼、谭家富、许燕琼、谢秀珍等所在班的读书会,还有高中秋一级的陈开臻、刘孔增等所在班的读书会,这三个班的读书会,是全校最活跃的、影响力最大的读书会。陈开臻向学校庶务处要求划一间房子作会址,校方最终答应了学生的要求,使读书会有了专门会址。陈开臻还节衣缩食节省出生活费用,托人从香港购进《新民主主义论》、《马凡陀山歌》和《虾球传》等进步书籍,供同学们传阅。

陈开臻,1948年入读县中高中,1949年8月在县中由陈向兰介绍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阳江解放后,参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后调到县团委,先后担任宣传部长、副书记,被送到中南团校学习,后由团中央推荐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参加编辑《农村青年》杂志。陈开臻后来调任农垦部机关团委副书记,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学习,并任校学生会主席。人大毕业后,陈开臻分配回国家农垦部工作,先后任部机关团委副书记、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后来调到国家农业部工作,任部机关党委组织处处长、部机关纪委书记等职。陈开臻曾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被评为农业部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离休后热心于文学创作,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生命如歌——何士德歌史》(与文友合作)和报告文学集《人物春秋》(两集)等著作。

读书会传阅进步书籍,传播进步思想,团结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影响很大。当时在县中读初三的梁佩珩所在班也最先在初中部开展读书会活动。1948年8、9月间,梁佩珩在班里发动和联系一些思想较好的同学,共同提议组织读书会,得到班主任廖正纪老师积极支持。班的读书会成立之前,他们写了很多彩色的标语,廖正纪老师指导他们用红色纸剪一个五角星贴在标语头上,说这样好看,实际另有深一层的意义。在廖老师的积极支持下,他们班的读书会搞得很热火。后来他们才知道,廖老师原来是一名隐蔽在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员。

2/ “流萤社”和《流萤》:追求光明,追求自由解放的“萤光”点点

在各班级已普遍成立了读书会的基础上,1948年春,黄德基和陈向兰等共同发起组织一个全校性的社团并办一份期刊的倡议。这个倡议得到了各班许多同学的支持。当时以黄德基、陈向兰、李子云、冯正磊、林恩葆等人为骨干的全校性的“流萤学术研究社”(简称“流萤社”)宣告成立,并决定出版《流萤》期刊。

该研究社社员第一批约二十人,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流萤社”的理事由叶桂添等人担任,李子云管对外联络,叶桂添、陈章英管学术研究。刊物《流萤》由黄德基、陈向兰任主编,编辑人员有林恩葆、许绍开、黄文汪等。“流萤社”公开的宗旨是搞学术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地下党领导的外围进步学生组织,目的是为了团结、教育、影响同学,传播革命思想。刊物取名《流萤》,寓意是在茫茫黑夜里追求光明。

“流萤社”成立后,以县中斜对面的张屋园作为活动地点。张屋园是叶桂添家所在地,房屋后面是个小果园,东边横门出去有一口小鱼塘,环境偏僻幽静。黄德基、陈向兰、李子云、陈开臻、赵汝文、谭启浩等一批农村出来的同学在这里搭伙开饭,叶桂添的母亲为他们买菜煮饭,还特地腾出一个房间,供他们作为学习和休闲之用。此后,这个小房间便成了“流萤社”的大本营、《流萤》期刊的编辑部,也是学生地下党员活动的一个场所。陈开臻曾在房子里一字一句抄写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李子云、陈向兰曾在这里主持了陈开臻、冯圣联的入党宣誓仪式。

“流萤社”成立之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刊物《流萤》于当年4月15日正式出版,主编陈向兰为创刊号撰写了《创刊献词》,文中写道:“从黑暗中摸索看到一点萤光,使这块文艺园地耕耘得像个样”,“文艺是现实的产物,不该脱离社会现实去吟风弄月,作无病呻吟。”创刊号发表的作品有陈向兰的《认识你自己》,是一篇充满青春激情的思想评论;黄德基的《社员剪影》把“流萤社”的每位社员,从年龄、个头、长相、爱好、特点等等,用一百字左右,简洁明快而又略带幽默地画了一个漫画式的剪影,一个一个地介绍给读者;林恩葆、许绍开、黄文汪、冯正磊、林学礼等也分别用笔名写了小说、散文、诗歌。创刊号还登载了一位教师的祝辞。为掩人耳目,黄德基还特意邀请美术老师、三青团负责人为刊物设计封面。但因为刊物叫《流萤》,封面设计中就不可避免要出现“黑夜中忽闪忽闪的萤光”。创刊号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争相传阅,纷纷要求参加“流萤社”。《流萤》的出版和影响,显示了国统区广大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同年7月,《流萤》第二期接着出版,进步教师李述龙、冯仲明、江兴邦等为“流萤社”捐赠了活动资金。该期《流萤》内容更加丰富,针芒直刺旧社会的弊端。如黄德基等写的诗歌《求生只有上梁山》:“肥的去了瘦的来,搜刮民脂何时止?”“虎豹守门无活路,求生只有上梁山。”冯正磊的《长途赛跑》,抨击当时的物价飞涨,像赛跑一样,你追我赶,弄得社会民不聊生。还有许绍开的《钞票》、林恩葆的《自由的召唤》等。第二期的封面由创刊号的绿色改为红色,显得更加醒目。

同年秋季开学,《流萤》刚印好发行,就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特务分子向国民党党部告密,称“流萤社”受共产党的操纵。国民党反动当局马上下令查封“流萤社”,并将刚发行的第二期《流萤》全部没收,在县中后操场集中焚烧。

“流萤社”被查封,《流萤》刊物被烧毁,参与“流萤社”活动的人员被监视和审查,县中校园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中共江城区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县中地下党的活动已经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黄德基于1948年8月带李子云、陈向兰离开县中来到新洲表竹村隐蔽。表竹村是阳东游击区最早的一个据点,有黄德昭等一批老党员在那里活动,当时正从台山过来一个武装班在新洲隐蔽活动,准备开辟阳东的武装斗争。黄德昭希望黄德基、陈向兰留在阳东参加武装斗争。于是,陈向兰被安排到新洲小学找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作掩护,参加表竹武工队的活动。

“流萤社”和《流萤》刊物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的影响很深远,像是茫茫黑夜中人们追求光明追求自由解放的萤光点点。“流萤社”的成员都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或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新青团”),成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鲜血液。

Tags:解放战 成长 责任编辑:cc.梅子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巡视组向31家单位进驻完毕 [下一篇]尼泊尔选出史上首任女总统 盘点女..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