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帮扶的双滘镇井垌村贫困群众喜笑颜开。

河口镇河口村水蔗尾自然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标杆村。

松柏镇横岗村新建起了文化综合楼。

春城街道蟠龙村开展送医进村活动。

珠海及阳春市相关人员到三甲镇庞洞小学开展帮扶助学活动。
—— 阳春市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纪实
自2013年全省铺开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在省扶贫办精心指导下,在珠海市和阳江市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阳春市紧紧围绕产业扶贫的工作重点,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全面丰富优势经济作物,充分借助珠海资源优势,实施绿化苗木、蔬菜肉类、市场物流和旅游等“四大产业”对接,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渠道,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
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94亿元(含珠海市帮扶35个村3.59亿元),平均每村958万元,其中到村资金5.35亿元(含珠海市帮扶35个村3.27亿元),启动村级帮扶项目2004个;到户资金0.59亿元(含珠海市帮扶35个村3220万元),实施贫困户帮扶项目37926个。截止目前,全市62个贫困村、4711户贫困户共12596人(其中珠海市帮扶35个贫困村2576户贫困户共7124人,阳江市帮扶6个贫困村、496户贫困户共1233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旧貌换新颜。
多措并举
加强组织领导,协同发力扶贫
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各级各单位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注重高位统筹、协同发力。珠海市、阳江市领导以及阳春市四套班子成员,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常带队进村入户调研指导工作,带头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实行“阳春—珠海扶贫工作月碰头会”制度,阳春市与珠海市驻阳春扶贫工作组共同加强探讨交流,并多次组织召开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温鼓劲,及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产业对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重大事项上,形成会议纪要,并将责任具体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镇(街道)按照部署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大力配合支持各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开展帮扶工作。
此外,各帮扶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发挥部门职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驻村干部坚守扶贫工作一线,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并与村干部充分发动群众和贫困户,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群策群力、有声有色。
加强产业对接,精准实施扶贫
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阳春市依靠当地丰富资源,借力珠海市优势条件,精准实施粮油蔬菜肉类、绿化苗木、劳动力转移和旅游“四大产业”对接战略,制定产业合作工作方案,出台绿化苗木产业对接政策,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副产品流通、绿化苗木定点采购、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等方面大力扶持贫困村;引进珠海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行业协会与我市8家扶贫企业签订《扶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协议书》,协议采购农副产品量约1.15万吨,并在珠海市广富市场、香洲星园市场获得面积约1000平方米摊位销售我市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
截止目前,已向珠海市销售绿化苗木约4000万元、蔬菜2502吨和生猪13万头;举办大型劳动力对接招聘活动8场,转移贫困劳动力2315人(含珠海市帮扶35个村1316人)。
另一方面,阳春市大力发展各类种养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农业产业基地与市场对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62个贫困村各发展1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26家珠海市和阳春市农业龙头企业与32个贫困村签订农业产业化合作协议,辐射带动贫困村80%以上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生产。2015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在主导产业上人均单项收入超过1500元。
加强资金投入,高效推进扶贫
大力筹措扶贫资金。阳春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共筹扶贫资金3717.78万元,其中,按每村50万元安排配套引导资金到市直单位帮扶的21个贫困村共1050万元(2013年每村10万元,2014、2015年每村20万元),安排“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扶持专项资金250万元、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配套资金1526.75万元。同时,以“广东扶贫济困日”为契机筹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3660.22万元,全市62个贫困村共整合行业帮扶资金2.76亿元。
加大集体经济项目投入。珠海市财政安排专项帮扶资金2000万元,整合其它帮扶资金428.57万元,参股合作新建阳春市自来水厂作为珠海市帮扶3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阳江市帮扶的6个贫困村,共投入资金300万元融资入股阳江市自来水公司作为集体经济项目。全市62个贫困村共筹集资金8651万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216个。
强化对贫困户扶持力度。在做好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同时,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并加大发展生产帮扶资金的投入,每年每户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不少于3000元。
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各镇(街道)严格执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做到相关扶贫资金专账专户、专款专用、专人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村到户,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标杆创建,示范带动扶贫
为加强标杆村创建,阳春市制定了《阳春市重点帮扶村创建新农村建设标杆村实施方案》,市财政专门安排创建经费118万元,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部门和行业资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标杆村创建活动,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帮扶工作深入开展。
其中,合水平北、新南、高塘,岗美岗北、新圩,春城三湖,双滘东安,三甲庞洞、大垌,八甲黄垌,春湾三乡、下山,松柏横岗,河朗新竹,石望简东和马水潭武等一批贫困村已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标杆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其他贫困村树立了良好榜样、做出了先进示范。
加强和谐构建,新风引领扶贫
强组织促和谐。以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通过“调”、“建”双管齐下的办法建强村级班子,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作用。同时,深入实施“春苗”工程、“技能村官”工程,为村级班子注入活力、增强能力。
广宣传促和谐。积极加强舆情引导,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引领干群“建和谐新农村,树文明新风尚”。
送文娱促和谐。深入开展“报刊下乡”、“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比如,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和谐之声进基层》文艺团深入各贫困村举办送戏下乡、扶贫助学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致富意识,推动村风民风更加健康和谐。
加强督导检查,严格落实扶贫
建立检查指导制度。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督导、指导、交流、包干、宣传”制度,即通过定期督导和指导、定期召开驻村工作人员相互交流会、“双到”办人员分片包干负责定期定点指导、编发扶贫简报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等方法,切实加强检查指导,促进贫困村加快项目建设和完善相关档案资料。期间,全市共派出检查指导人员200多人次,召开驻村干部座谈会21次,编发扶贫简报51期。
建立定时通报制度。严格实行每季度“一督查一通报”,及时通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是对泥砖房改造工作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注重并积极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热点难题,有力促进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落到实处、平衡发展。
喜换新颜
贫困户生活质量持续向好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238元,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736元(珠海市帮扶村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11213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全部实现脱贫。解决了3620户住房困难户住房难问题;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符合条件的3314户贫困家庭100%纳入五保、低保,60岁以上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贫困户适龄子女100%普及义务教育,实现考上高中、大中专贫困家庭子女零辍学。
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年来,累计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12亿元(含珠海市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8亿元),其中投入1.02亿元建设329公里硬底化村道,解决贫困村9万多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投入1805万元解决贫困村13330户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全市62个贫困村群众均实现了安全饮水;投入9702万元兴建“三面光”水渠455公里以及完善陂头农田水利设施一批;投入3679万元建成文体活动广场246个;投入1990万元建成或修缮村文化楼等公共场所项目199个;投入768万元完成村主干道路灯工程项目102个;以及完成校园建设、村道绿化、机耕路、巷道硬底化、卫生室、污水处理池、垃圾池、公厕等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项目947个。各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美观。
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加快
全市62个贫困村共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6个,带动21395户农户发展生产,其中贫困户2649户;扶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62个,包括蔬菜、南药、花卉、苗木、蚕桑等产业,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建立蔬菜、淮山、绿化苗木、生猪养殖等一批种养基地,其中珠海市帮建基地23个;建立马水镇潭武村800亩苗木基地(含龙田村和石菉村)和年产24000头养猪基地,马水镇石下村300亩苗木基地和230亩农业产业基地,三甲镇庞洞村2000亩花生种植加工基地,春湾镇刘屋寨村1000亩供港澳蔬菜基地,圭岗镇520亩现代农业基地,陂面镇新民村2000亩淮山基地等一批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村一主业一基地一合作社”的产业化格局。
基层软硬件建设明显增强
全市62个贫困村己发展种养基地、入股水厂或电站、资源开发、物业出租等集体经济项目216个,其中珠海市帮扶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55个,2015年平均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6万元,其中最高的村达到23万元,最低的也有5万元以上;62个贫困村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得到改善,便民代办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有效优化,村干部带头发展致富能力明显提高。贫困村“三无”(无址办公、无钱办事、无人理事)旧状已彻底改变,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
■ 撰文/赵慧 阳春市扶贫办
■ 图片/阳春市扶贫办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