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南龙村。

茅塘村24户低收入困难户集中建新房。

驻上村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开展农业生产。
——阳东区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见成效
帮扶资金投入逾2亿元,帮扶到村1.9亿多万元,帮扶到户1700多万元,平均每村投入达1000余万元……基础建设、产业帮扶、智力帮扶、社会帮扶犹如股股清泉注入帮扶村,硬底化水泥路联通千村万户,村集体收入也开始蒸蒸日上,昔日贫困户的生活也在逐渐改善。
自2013年第二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下简称“双到”)工作拉开大幕以来,阳东区认真按照省、市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重点,积极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夯实工作基础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紧密配合开展落实
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考察调研,多次召开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通报研究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情况,分析问题,布置下一步工作,并对帮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各重点帮扶贫困村挂点领导经常深入各重点帮扶村和挂点村调研,开展领导带学活动,听取工作汇报,督促帮扶工作落实。全区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紧密配合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突出重点,狠抓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
在帮扶项目的选择上,阳东区突出强调项目的“造血”功能和长期成活,重点培育各村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确保帮扶项目持续推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加大投入促发展。为推动各村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长远发展,主要采取“四个一”办法:区财政投入一点,上级支持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行业扶持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社会扶持资金等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因地制宜推项目。阳东区通过摸查各村经济实际,结合当地经济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帮扶项目建设,拓宽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其中,茅塘村木器加工厂房建设项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北环村农产品流通服务中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
企业参与强“造血”。阳东区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村进行产业对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培育发展重点帮扶村的主导特色产业,增加贫困户务农收入。如那龙镇西就村建设60亩发财树种植基地,投产后,预计2016年可上市销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四是完善机制促长效。今年,阳东区进一步完善产业化扶贫激励机制,继续从全区19条重点帮扶贫困村中评选出主导产业发展较好的10条重点帮扶贫困村进行奖励,每村奖励2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通过树立典型,辐射带动其他贫困村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打造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夯实基础,狠抓民生保障
阳东区高度重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摸准切合村集体和村民需求,找准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急事难事。
加快道路硬底化建设。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和项目扶持,以及社会各界对贫困村道路建设的支持,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快贫困村道路硬底化建设。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快完善陂头、水闸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
加快文化卫生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新建了一批文化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抓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工作。根据阳东区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方案要求,积极组织引导群众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从“等、靠、要”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转变,督促全区各重点帮扶贫困村农户及早动工建设,并顺利完成改造任务。
精心组织,狠抓新农村标杆村建设
根据《阳江市重点帮扶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总体要求,阳东区把扶贫开发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两大目标,要求全区19条重点帮扶贫困村全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杆村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突出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产业化、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新机制,狠抓精准扶贫
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传达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及省完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内容,区扶贫办于多次组织镇政府、驻村工作组学习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进一步完善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和信息录入工作,确保我区扶贫信息数据与国办扶贫信息数据的有效对接。
加强协调,狠抓服务工作
在工作协调方面,阳东区各级有关部门与各重点帮扶贫困村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做好协调服务;被帮扶的镇村也做到勤沟通、常联系、多服务、多支持,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合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和“全国扶贫日”、“广东扶贫济困日”等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全区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工作氛围。
2
扶贫工作成效显现
累计投入资金逾2亿元,开展村级帮扶项目500多个
自2013年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阳东区19条重点帮扶村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2亿多元,其中帮扶到村1.9亿多元,帮扶到户1700多万元,平均每村投入达1000余万元。通过帮扶,贫困村加快了项目建设,完成了大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第二轮“双到”工作成效明显。
帮扶项目建设显著加快
到目前为止,阳东区全区19条重点帮扶贫困村已经开展村级帮扶项目514个,其中生产经营类项目83个,基础设施类338个,民生类93个;开展贫困户帮扶项目11918个,其中生产经营类2628个,民生类9290个。
新农村标杆村建设初显成效
为了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阳东区把扶贫开发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求全区19条重点帮扶贫困村全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杆村的要求来开展工作。
目前,各帮扶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洁,村庄规划整齐,组织和制度建设完善,已基本达到新农村标杆村建设标准。其中,茅塘村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规划建设面积4200平方米,规划户数24户,已完成新房建设21户,全村实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和污水集中排放处理,道路硬底化,新建了文化广场,村场绿化美化进一步完善;南龙村大力推进幸福安居工程,建设五保老人集中居住点,7间房屋可供7户五保老人居住,解决了五保老人居住分散无人照料难题,同时,建成文化广场舞台、篮球场、广场硬底化、公厕、凉亭、景观石和村场环境整治绿化工程村场环境焕然一新;北环村已完成新办公大楼、自来水工程、污水处理池建设,文化广场绿化,及主路路灯安装等;北股村已完成新办公大楼、污水处理池、文化广场建设及部分道路绿化,自来水工程正在施工中;地朗村已建成文化广场、节能路灯和环境绿化美化等。
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显著提升
各驻村工作组多措并举,着力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如入股市自来水公司分红、建设农产品流通中心、鱼围改造发包、种植发财树项目等,通过项目帮扶,各贫困村及贫困户脱贫不乏加快。2015年,全区19条重点帮扶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2290元,比2012年5063元增长了1.4倍,其中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8453元,比2012年2375元增长了2.56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3.3万元,比2012年16.5万元增长了10倍,平均每村达9.6万元。
贫困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村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阳东区重点帮扶贫困村新建农田三面光水渠135.18公里、机耕路22.25公里、村道硬底化73.83公里、文化场所65个、路灯612个、垃圾池137个;全面完成2013-2015年度重点帮扶贫困村的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949户,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0%;组织贫困村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班133期,培训农民6918人次,转移995多名贫困户外出就业,如南龙村驻村工作组2014年与同广东奥马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务输出合作协议,有效持续保证贫困户短时间快速增收;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全区贫困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常态化
为帮扶村长期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下阶段,阳东区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常态化,实现扶贫成果的长效化。
巩固提升扶贫开发“双到”成果
制定阳东区扶贫开发“双到”后续跟踪帮扶政策措施,对已完成目标任务的19条村,继续加强管理,跟踪联系三年,定期组织原挂扶单位开展“回头看”,及时帮扶解决因病、因灾返贫等实际问题。同时,考评验收结束后,对于基础不牢、效果不理想的,由原帮扶单位继续派干部驻村,进一步加强帮扶工作,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加快走上致富道路。
继续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继续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村“两委”班子抓管理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帮助贫困村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相关工作,建立健全抓党建促发展长效机制。
抓好第三轮扶贫开发转换衔接工作
按照省、市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制定阳东区第三轮扶贫开发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扶持要求和措施,为帮扶村长期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推动阳东区第三轮扶贫开发取得实效。
■ 撰文/高鹏飞 冯国发 麦宗迪 利创飞 ■ 图片/阳东区农业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