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吃糖了,特别是那种条形状的土糖条,那可是一直以来的最爱。近日,与一位朋友在闲聊食品安全问题时聊到了这种土(蔗)糖的制作工艺,他向小编展示了几张土(蔗)糖制作的图片,还细致地讲解了制作的方法,让小编心里着实兴奋了许久。因为这可是心底里一直以来未解的“谜”,这回算是解了。虽然现在不是土(蔗)糖的制作时期,也没能亲自到现场去感受这种制作技艺,但这种精湛的制作技艺值得向大家分享与推荐,因为这才是真正非遗! 
上图中的这个巨型碾盘想必很多朋友没有见过吧?据介绍,这个叫作“石辘”,当地民众亦称“糖绞”。这个操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甘蔗放入两个石辘的缝隙中,用牛力来转动两个石辘对甘蔗进行碾压,挤出甘蔗中的水分。 
压榨出的甘蔗水要进行8次以上过滤,只有这样才能去掉蔗汁中漂浮的小杂质。此外,过滤后的蔗汁则要放入到锅炉中进行高温熬煮3个多小时以上,充分挥发掉蔗汁中的水分,留下浓浓的糖浆。待糖水熬煮达到“熟透”时,再倒入小铁锅中用竹棍进行快速搅拌活匀,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搅拌的力度和速度都很有讲究,或快或慢都会影响到成糖的品质,所以这个过程一般是由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傅来完成。 


一位老师傅正在把搅拌活匀之后的糖浆倒入“规格”中定型,这是制作糖条的必经程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 
糖浆需要在“规格”中定格一个多小时,待其冷却后去规格并进行晾晒风干,保存才能更加长久。 
不知大家看到上图中的这几个“土堆”,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念想是什么?其实,这个是牛粪糖,它是传统制糖时熬煮出锅的第一道糖,因其状似牛粪,故而被民众趣称之为牛粪糖,亦称“翻砂糖”、“糖头”。别看它其貌不扬,味道却香浓、甘甜,做法上更是精湛!
据了解,这个传统制糖的传承人是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委会学村的吴小健,这个制作技艺是其祖上传下来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五
代。同时,该作坊也是儋州市现存比较完整的原始传统制糖技艺作坊之一,2016年1月份被列为儋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市面上,各种类型的糖条、糖块让我们挑花了眼的同时也让我们内心中对糖质是否安全增添了几分担忧,像这种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土(蔗)糖条还是比较少见的,简单跟大家介绍下:土(蔗)糖,别名黑糖、红糖,是没有经过高度精炼、脱色的蔗糖,制作程序全部由最原始、最传统的手工完成。土糖固体色彩多为黑色、褐色,呈块状,糖内有明显的沙状纹理,是以禾本科草本植物甘蔗的茎经压榨取汁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有着晶粒较大,晶面明显;蔗味浓、颜色深、甜度高;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色素、抗结剂、助剂的特点。 土(蔗)糖性温味甘,有丰富的糖分、微量元素,如钙、钾、铁、镁及叶酸等矿物质及甘醇酸,具有入脾经、补中益气、缓中化食、健脾暖胃功能,还有补血破淤、止疼行血、活力散寒、美容养颜的效用。 想不到一直以来吃的糖条是这么制作出来的!此时,倘若面前放有这些糖条,它必将为我所有!
儋州市农业委员会官方温馨提示:海南儋州特色农产品121电商体验馆地址:海南海口长堤路南洋博物馆酒店一楼。购买海南儋州农产品可以下载121店APP,想了解更多儋州农业资讯互动微信号:LDQ1223。儋州农委农业资讯服务热线:0898-2332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