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六次产业”真的来了? (乡村观察)
本报记者 冯 华
最近一段时间,“六次产业”成为农业领域的热门词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一、二、三产业怎样融合、如何互动?“六次产业”的概念与之有啥关系?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如何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
“六次产业”是个啥东东
普通葡萄收获后,农民直接在地头卖掉,每斤售价不过几元钱;加工成葡萄汁、葡萄酒出售,利润就会翻上好几倍。如果是一个有品牌、质量可追溯或者反季节错峰销售的葡萄,身价更会大大提高。在葡萄丰收的季节,城里人来葡萄架下赏景、采摘、酿酒、吃农家菜,享受田园之美、动手之乐;农民也因此获利不少,收入增加。
这,就是专家描述的通过完善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撬动“大市场”的例子,我国很多地区已有成功实践。
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六次产业”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与我国一直提倡的让农业“接二连三”内涵一致,即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光明前景。“1+2+3”等于6,“1×2×3”也等于6,“六次产业”给农业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据介绍,“六次产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当时的日本社会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现象。为了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日本开始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专家介绍,“六次产业”在日韩地区发展得较好。在欧美地区,一些风景迷人的山村、湖区、牧场,既保留了传统农业和畜牧业,还巧妙地将农业生产、手工制作、观光旅游、体验住宿等融为一体。
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成必然要求
张红宇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新常态下对农业要有新认识,也要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寻找新出路。农业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每一种功能都会衍生出无限可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在把农业仅仅作为第一产业的社会中,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中可能无法实现,而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就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实现。“发生在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所占份额很小,绝大部分增加值发生在第二、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