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七年来
贵州毕节:石头上开出绚丽花(美丽中国·调查·探营生态保护⑤)
本报记者 郝迎灿
核心阅读
毕节市超九成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当地农民为了填饱肚子,曾向荒山荒坡要耕地,结果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七年来毕节累计造林117.32万亩,种草17.6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添绿增翠。
入冬以来的第三场雪,浸润着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虽然入眼满是枯黄色调,但石旮旯里,羸弱的刺梨树苗已悄悄抽出新芽。
朝营村营冲组的韩贤志,顾不得头顶的小雨混着雪花,在石头窝里左右顾盼,查看着株株幼苗的长势。
韩贤志脚下是石头,背后是石山。就在前年,他还在这样的地里播下苞谷种子,企盼着一年每亩几百斤的收成。
农民为填饱肚子向山坡要粮,结果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韩贤志脚下的这种石头地,在当地并不少见。
在毕节,有这样的笑话:一位老农开垦了十几块地,天黑时发现少了一块。原来,那块地被草帽盖住了。这笑话虽有些夸张,但与毕节的石漠化实情高度吻合。
人地矛盾突出,是毕节农民生存、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毕节户籍人口近858万,国土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其中超九成是山地丘陵,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平均每平方公里还要养活319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有余。
“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向荒山荒坡要地,结果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土壤越翻越薄,到头来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石漠化愈演愈烈。”毕节市石漠化管理中心主任金宇说,2005年全国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毕节石漠化总面积达6500多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让毕节陷入“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区域。
为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生存怪圈,1988年6月9日,毕节开始大规模治理石漠化。2008年3月,毕节石漠化治理迎来重要时间节点——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毕节8个县(区)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
“石漠化综合治理,固土保水、涵养水源是首要,必须始终坚持优先恢复林草植被,重建石漠化土地森林生态系统。”金宇说。据统计,自2008年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毕节累计造林117.32万亩,种草17.6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添绿增翠,在不毛之地渐次铺开了一片片绿色生态植被。
根据2011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毕节市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到5984平方公里,比2005年净减少542平方公里,年均缩减率1.4%。这相当于每年减少12个杭州西湖面积大小的石漠化区域。而到目前,据毕节市石漠化管理中心数据,全市石漠化土地面积进一步下降到5400平方公里左右。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