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中国之声”4日发布,报告内容显示——
我国湿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热点解读)
本报记者 赵永新
核心阅读
4日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相对以往增加了“大型重要国际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新内容。我国的湿地保护形势如何?受生态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有何变化?非洲、东盟的森林、农田情况又怎样?
4日,科技部正式对外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4年度报告》)。这是我国政府第三次发布全球生态环境的“中国之声”。
相对以往,今年增加了“大型重要国际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新内容,其中对全球湿地和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在国际上均属首次。
遥感监测更准确客观,获国际认可
“与传统的监测技术相比,利用遥感卫星技术进行监测具有宏观、动态、快速、实时、准确等明显优势,特别是最大限度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了独立、透明、客观,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告诉记者,我国的全球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我们以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充分彰显了我国遥感科技界对服务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独特贡献。”
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研究员介绍,三年来,我国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与报告同步发布的相关数据集产品总下载量超过60万条。
在2012和2013年度报告工作的基础上,国家遥感中心牵头组织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2014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
湖北沉湖、江苏盐城等5处国际重要湿地受经济活动影响较大
作为新增加的内容,“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专题首次将湿地这一极具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指标纳入年度报告。“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对大型国际重要湿地进行监测分析,体现了中国在保护国际重要湿地方面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湿地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研究员说。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