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麦已经收完了,360亩地平均单产1360斤,比专家估算的还多。”近日,山东省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赵金城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记者:“化肥用量减下来,产量可一点也没减。”
赵金城的地块位于齐河县30万亩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田中。6月初,记者曾跟随农业部专家指导组现场摸底测产,目睹了齐河县采取“绿色”种植模式的小麦在今夏生产中如何减肥减药不减产。
当前,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基本结束,据农业部消息,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总产再创新高。这是夏粮的第十二个丰收年,不过这个丰收与以往并不相同,在金黄的麦浪中透着别样的“绿意”。
要丰收,更要“绿色”丰收
“今年夏粮面积稳中略增,预计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小麦群体适宜、成穗数充足,穗子也不小,小麦单产也有望提高。”去冬今春以来,一直奔波在一线指导生产的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分析说。
另外,今年主产省丰产趋势明显。据反映,今年小麦群体充足、个体健壮,特别是旱地小麦长势好于往年,加之4月份北方冬麦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降雨,有利于形成大穗多粒。
在我国夏粮喜获丰收的同时,反观全球,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理事会等多家机构对2015年全球小麦产需形势的预测,因为气候等原因,2015年全球小麦将较上年减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小麦生产逆势上扬,意义重大。增产幅度也许只有几十亿斤,在总量的大盘子中占比很小,却提振了全年农业丰收的信心,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连续十二年的丰收,令粮食生产的起点一次次被拔高,这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每一次突破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殊为不易的是,今年的夏粮丰收是建立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在减少化肥、减少农药的基础上,建立在“绿色增产”的基础上的。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结构、驱动力等方面都面临新一轮转型调整。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
我国粮食生产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潜力挖掘释放已较充分,继续增产难度增大,在此背景下,“眼前的粮食产量”如何稳定?“新的竞争力”如何形成?“可持续性”如何实现?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面对发展中的现实挑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使得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