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万里的三份政治遗产
2015-07-16   来源:迁安农批网 海外网 作者:光棍男   字体:【 】  浏览:58次   评论:0

QQ截图20150715221625.jpg

2015年7月15日中午12点55分,被称为“最后一位‘八老’”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万里,在北京逝世。在一个时代落幕之际,最好的纪念,就是盘点时代的遗产。 

回到70年代末。10年动荡后,民生凋敝,路线之争再起。在这样的形势下,是继续坚持老路子?还是趟出一条新路子?这是摆在当时执政者面前的思考题。解答这个思考题的,毫无疑问,是中央的最高领导集体,但推动问题解决、具体执行方略的,则有赖于两位党内“老人”,一位是习仲勋,他1978年奔赴广东,担任广东省第一书记和省长;另一个便是万里,他早一年便到安徽担任第一书记。正如我们后来所知道,在广东的习仲勋,开启了开放的步伐;在安徽的万里,则破开了改革的坚冰。“改革从安徽开始,开放从广东开始”,这种说法,也是对历史的印证。

除了这句,更多人或许记得的是另外一句,“要吃米找万里”。这也是说万里在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时候,力推小岗村包产到户。当时,人民公社依然是农村的主要组织形式,但农民没有积极性,各个生产队经济收入也是捉襟见肘,安徽有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包产到组,在众人犹犹豫豫、顾虑重重之时,万里批示“我看可以试验”。随后,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万里和其他高级领导干部的支持,加上这些改革地区的粮食产量的实际增长,也最终让邓小平一锤定音:“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可以说,万里在农村体制改革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角色,是一个真正的改革促进派和改革实干家。也正如万里之子所回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万里是一个典型的有血性的山东汉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几乎没有城府,不会八面迎合,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父亲是一个实干家,干起工作来不要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后果。”

责任编辑:雍敏
Tags: 责任编辑:光棍男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万里遗体22日火化 天安门等地将下.. [下一篇]财政部发布通知:先建后补鼓励农..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