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欢乐的“小鹅”们。
本报记者何兰生 操戈 施维 张伟宾
有这样一群能吃苦、有情怀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他们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穿行在海南宝岛的山间水畔、村屯巷陌,在五指山下、在万泉河边,他们不辞艰辛、不惧风雨,用青春和汗水为农民送上小额信贷。
有这样一批敢创新、有活力的乡村追梦青年,他们扎根农村,立足实践,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选择无悔,坚定付出,勇敢前行,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老乡们的致富梦想紧紧绑在一起。
有这样一支懂农业、懂金融、爱乡村的专业队伍,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对技术和市场的了解、对老乡们的拳拳情意把农业与金融联系在一起,把农民与市场联结在一起,把城市和乡村联系在一起,让农村发展充满希望和动力。
他们的名字叫做海南小额信贷童子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鹅”。
自2008年海南农信社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大幕开启初时,这支小额信贷员队伍便随之相伴相生。7年多来,他们从初始的5人发展到596人,成为一支全国绝无仅有的专业农村小额信贷员队伍;7年多来,他们累计发放贷款183.4亿元,惠及67.65万农户,占海南119.3万农户总数的56.7%,采集农户信息占海南农户总数的95.3%;7年多来,这支刚入队平均年龄不足23岁的年轻队伍,不仅支撑起了400多万海南农民的致富梦想,也让农村金融这道令多少银行家望而生畏的世界性难题,找到了希望、方向和出路。
“小鹅”们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既是一个个年轻大学生愿意下农村,下得去农村,能帮得上农民的情怀在闪光,更离不开海南农信社农村金融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力量。当个人的梦想与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潮流中,就能带动更多更美好的梦想走进现实。
穿皮鞋的人是下不了农田的,西装革履的人是搞不了农村金融的
——农村金融要发展,必须要打造一支农村小额信贷的专业队伍。这支有情怀、能吃苦、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小鹅”队伍,是海南农信社最宝贵的财富
海南宝岛,在很多人看来,天涯海角浪漫,椰风海韵如画。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琼中山区,在五指山下,海南省仍然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有5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山区层峦叠嶂、交通不便,加之热带气候多风暴侵袭,海南热作农业既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脆弱性挑战。一场台风,可能就会让一季收成打了水漂;一次市场扰动,就可能让一棚棚瓜菜滞销田间。很多农户发展农业,不得不一次次从头再来。解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在海南岛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创新方式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可得的金融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发展和保障民生的政治担当,也不仅是银行企业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追求,而是众多从海南走出来的年轻大学生的理想抱负。
2007年,海南农信社开始改革,甩掉“历史包袱”,时任海南省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为海南农信社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定要把农信社办好,为农民增收多做实事。”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海南农信社与格莱珉银行联合,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国际小额信贷经验与海南省农信社的改革,在琼州大地的热土上碰撞。
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迫切需要新鲜的力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改革部署,农信社决定组建新的团队,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选拔,专门负责农村小额信贷改革,因为“他们有理想、有活力、有抱负,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头部跌破受伤依然忙个通宵,怀孕三个月还冒雨下乡,生产前一天还开车下乡,许志芳,这位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女研究生,在加入“小鹅”这支队伍后,完全是一个“拼命三郎”的形象,就像她说的那样,干“小鹅”,就准备好了吃苦,而她,不怕吃苦。
在电视台年年都拿新闻奖的陈南威,心底却一直有一个助农致富的梦想:“虽然父母和亲朋好友并不理解,但我觉得,我的梦想并不渺小,能和我的同事们一起为琼岛600万农民朋友服务,我觉得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因而,她在2009年辞去电视台的工作,毅然加入“小鹅”队伍。
总是笑嘻嘻的郑诗程,在琼中小额信贷总部算不上名人,却拥有众多的大妈粉丝。一进村子,他就和大妈、大婶们热情地拉起家常,给她们讲最新的新闻、网络上的故事、电视上的农村致富经,有时还挽起袖子帮她们干家务活。不知不觉中,不但农民认识、接受了小额信贷,农户的生产情况也被摸得清清楚楚。
因为有理想有抱负,所以下得去农村,愿意去农村跑,银行家的腿才能真正迈入农田;因为有活力有文化,才会让金融服务更好地带动致富实践;因为是专门的队伍,所以才能用较低的成本架起金融供需双方的有效桥梁。正如海南农信社理事长吴伟雄常说的:“穿皮鞋的人是下不了农田的,西装革履的人是搞不了农村金融的。”
在首期小额信贷技术员培训班上,吴伟雄送给他们每人一本《穷人的银行家》。吴伟雄希望这些大学生能够从中找到精神食粮和战胜困难的方法,更希望他们改变传统信贷员只管放贷和收钱的简单工作方法,真正做到“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助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成为优秀的“农民的银行家”。从此,这些“小鹅”信贷员开始在制度的支持下,在梦想的引领下,活跃在琼州大地的山水之间。
“目前很多已经成熟的‘小鹅’信贷员,将陆陆续续走上管理层,从最初的5名大学生发展到近600人,7年多的实践表明,这支队伍对农民真心付出感情,真能吃苦,作风过硬。我们计划下一步引进新鲜血液,壮大小额信贷员的队伍。我们坚信,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海南农信社的发展前途无限。”曾经担任小额信贷总负责人的海南省农信社副主任陈奎明说。
年轻人不负农村,农村也不负年轻人,他们播种,他们收获,单笔看来算小额的贷款,一旦进入良性循环,就集小流为江海,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带动农民致富,也把农信社推到了潮头,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在今年5月举办的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论坛上,国内小额信贷领域知名专家纷纷表示,这支有情怀、能吃苦、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小鹅”信贷员的专业队伍是海南农信社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发展农村金融最可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