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如何实现不落一人?(打好扶贫攻坚战)
——来自湖北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调查
本报记者 赵永平 冯华 程远州
脱贫攻坚,湖北自我加压。到2019年,192万户、590万人全部脱贫,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家庭和个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注定是艰巨的任务。
巍巍大别山,峰峦叠嶂。车行大山深处,越走路越险,崎岖难行。这里山多地少,基础设施差,贫困程度深。大山里的贫困,正是湖北扶贫的一个缩影。
半个多世纪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响了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如今,精准脱贫、决战贫困,这里又打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战。
路径怎么走?
从瞄准区域到瞄准个体,一户一本脱贫账,分类施策拔穷根
站在罗田县扶贫作战地图前,一个个贫困村被涂上暗红色,12.1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哪儿,赫然在目。
何为“精准扶贫”?“不只是瞄准区域,更要瞄准个体,找准一家一户的脱贫路径。”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胡朝晖说。
106个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察民情,探实情,一户一本精细台账,一个脱贫计划,贫困户的情况具体起来:
潘家湾,一个典型的高山贫困村,贫困户72户,占到39%。村民王胜家,缺技术、缺资金。“满山是板栗,技术在隔壁”,他家里的栗树田,空苞率高,亩产不过百斤。
老支书潘文龙,几年前儿子意外离世,儿媳改嫁,剩下他和老伴抚养上学的孙子、孙女,家庭一下陷入困境。
罗田县扶贫办主任方锡康说,现在的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靠普惠政策往往受益小,需要吃特惠政策“偏饭”;靠过去一招管用的办法难以奏效,需要分类扶持。
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罗田扶贫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为12.1万贫困人口分类制定脱贫路径:
——产业扶贫“换穷业”。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发展产业脱贫。这部分贫困户占到60%—70%。
——易地搬迁“挪穷窝”。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生态搬迁脱贫。
——政策兜底“脱穷境”。对无业可扶、失能弱能的3万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帮扶。
找准穷因,扶贫项目更精准。林家坳村江仙香说,同样是扶贫羊,过去“跟风”养小尾寒羊,不服南方水土,天热都病死了;现在的本土山羊,得病少,长得快,价钱还不错。
不只在罗田,大别山片区正积极探索精准脱贫新路径。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