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郊山村新貌 杜德民摄
本报记者唐园结 宁启文 李庆国 高杨 芦晓春
改革春潮此起彼伏。全国“两会”刚刚闭幕,3月17日,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正式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被清晰标刻在未来的蓝图坐标上。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首提这一战略构想;一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提出形成新增长极目标;如今,“十三五规划”给新增长极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定位,那就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一盘区域协调发展大棋谋定而动。
重农固本,本固邦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三农”作为固本之基、发展之要,承担起改革的定盘星和压舱石作用,自觉服务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全新定位,并在变革中实现了转型升级,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近日,记者深入北京城郊,调研了解首都“三农”新变化、新特点、新发展,充分感受到一幅波澜壮阔的“新三农”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突围——疏解非首都功能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清理腾退低端产业,向外寻求资源支撑,打赢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战役
“京畿”二字,特指国都及周边城市,因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往往用作“京畿重地”。首都聚集着大量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如何发挥辐射功能,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突围前,北京也曾“大城市病”缠身,非首都功能众多。
习总书记一语道破:关键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发展思维。全国目光投向了北京,这是一次对北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大考。
“要自觉从国家和人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北京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作出回答。这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
在所有头绪中,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说,必须统筹把握、合理安排疏解工作重点、步骤、时序,坚持改革创新,努力破除深层次矛盾问题,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动员令一经发出,从城市到农村,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都将在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被重新定位,乃至重塑格局。
“当前阶段,北京‘三农’工作应当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抢抓机遇。”副市长林克庆说,北京郊区农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支撑,有承接首都优质资源的条件和空间,要抓住这个重大发展机遇,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
对北京“三农”而言,疏解非首都功能,其实质是一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役,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腾退不符合首都定位的农村产业项目,淘汰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农业落后产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构建高精尖的农业产业结构。
“低端要拆,高端要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需要在清退疏解中实现‘腾笼换鸟’,让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孙文锴说。
在紧邻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东升镇,从2014年8月25日贴出关停通告,至10月8日商户全部撤离,明光寺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用了43天就顺利完成关停撤市,打响了该镇市场调整疏解工作第一枪。相继,学院路金五星批发市场、清河朱坊后坟地市场、环三旗建材市场等7家低端市场均关停。
不破不立。镇长武凯说,全镇将疏解工作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结合,与人口调整和文明城区创建结合,建立高科技园区,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如今东升科技园正发展成中关村区域新的科技创新引擎,孵化器作用日益明显。
40多岁的钟二翠是东升镇前八家村村民,现在她也是东升科技园的股东。除了采购员的岗位工资外,年底她还能拿到几万元的分红。像钟二翠这样,实现农民变股民、年底拿分红的人,东升镇还有800多人。
与东升不同,提供北京市场八成以上农产品的新发地市场,做的是“功能转移”文章。去年10月29日,河北新发地市场在保定高碑店开业。公司董事长张玉玺介绍,该市场是新发地“内升外扩”战略中13个分市场之一,将重点承担净菜加工、仓储、中转等占地面积大、对交通压力大的环节。
最先进驻高碑店的3800多商户中,八成转移自北京。吸引他们的,是低廉的价格、低成本的运营和方便的运输。拿水果来说,这里每件价格比北京低10-20元。市场负责人测算,营业后市场可保障首都15天以上农产品供应,疏解6000余商户、从业人员5万人,当年减少80万辆车次进京。
说起协同,北京农业早在12年前就开始“吃螃蟹”。2004年至今,京承农业战略合作座谈会已举办六届。借津冀之力,北京发展“两端在内、中间在外”产业服务模式,形成京张、京承两翼蔬菜基地,安全蔬菜外埠生产示范基地达到1900亩。“河北菜”如今超过“山东菜”,成为北京市民的餐桌首选。
协调发展中,首都农业也拓展了自身空间。按照“做精畜牧业”要求,北京优化畜牧产业布局,许多龙头企业在外埠建设基地,引导产业向周边转移。
有“京郊养猪第一村”美誉的顺义区北郎中村,通过设立外埠基地打开了种猪养殖的地理空间瓶颈,目前已与内蒙古敖汉旗签署了意向型协议,今年将把在京郊的四家种猪场全部外迁。全市畜牧业外埠基地已达到57个,通过高标准建设,实现了产业疏解和畜产品安全供应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梁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