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新起的厂房、宽广的公路、崭新的企业大楼所取缔。很多人认为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体现,可是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会怎样想?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在中国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务农使农民有了最稳定的收入,最安稳的生活状态,虽然有时收成不好,但依旧可以给农民最低的生活保障。土地被占用后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又普遍偏低,大多数人不可能自己创业,而就近的企业承担就业问题又是有限的,这就造成大批农民处于失业状态。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生存之道,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养老都没有了保障,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农民失去土地没有了原有的生活来源,就业困难,但他们的生活费用却没有随之降低,而是越来越高。农民的生活原本是属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失去土地后他们的一切生活所需都要用金钱购买,这无疑是加重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当农民意识到务农不能成为他们衣食无忧的饭碗时,他们也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会更渴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摆脱他们现如今的生活状态,但日益增长的教育费用又无力承担,所以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 
所有的问题加在一起,让更多的农民被迫选择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外出打工,这也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原因之一。很多农民留在城市,其实他们并不是喜欢城市繁荣,留恋城市的富饶,而是有太多的无奈。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