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以来,受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和“双节”消费需求拉动的影响,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并高位运行。但是,随着天气日益回暖,高涨的菜价或将加速回落。 

寒潮天气推高蔬菜成本 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倒春寒”天气。给蔬菜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给造成一定影响。 以北京为例。每年的冬春季,南方产区蔬菜在北京市场上的占有率基本上保持在30~35%左右,今年2月份的占有率下降到不足20%。产自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的蔬菜,在北京市场成为短缺蔬菜。 同时低温雨雪和大风天气增加了大蒜、马铃薯、干辣椒等冬储菜出库流通成本,导致出库价格大幅上涨。北京、上海、福建、沈阳等等地蔬菜供应出现总量偏紧、部分品种提前退市现象,使得蔬菜价格在春节后依旧高位运行。 从数据看,今年第一季度蔬菜价格处于2009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今年第一季度蔬菜价格处于2009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季均价为每公斤5.17元,环比涨45.1%,同比涨28.1%,比前5年平均水平高28.9%。 

拉动CPI只因长期保持较低价位 农产品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比重约为30%,国家统计局今年1~3月份公布的CPI显示,2月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29.9%,同比上涨30.%,分别拉动CPI上涨约0.84个百分点和0.86个百分点,创自2008年3月以来月度最高涨幅。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今年春节以来,蔬菜价格对CPI的上涨确实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同时与蔬菜价格长期保持较低价位,即基数相对较低有重要关系。因此,在看到菜价同比上涨幅度大的同时,也需要客观地看到蔬菜价格整体较低的总体情况。 

菜价或开启季节性回落 警惕“卖菜难” 随着天气转暖,预计蔬菜供应总体稳定,菜价有望季节性回落。 若后期没出现大范围异常天气,蔬菜将呈季节性回落的整体态势;大量应季蔬菜加速上市和小品种蔬菜库存减少,需要有关部门谨防部分地区、个别品种季节性、周期性、阶段性的滞销卖难和价格大起大落等现象的出现。建议政府做好信息发布和引导工作,并强化产销对接,加大调运力度,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长期看蔬菜供需形势整体趋于宽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镰刀弯地区、西部地区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加剧供需本就宽松的市场。马铃薯主食化政策导向、地方蔬菜价格保险制度创建,拉动地方蔬菜产业发展,也可能增加市场供给。 据了解,全国已有上海、北京、山东、四川、内蒙等10多个省(区、市)以地方财政为主导开展了蔬菜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对稳定蔬菜价格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全国层面尚未建立财政扶持或支持政策,建议从国家层面对蔬菜价格保险制度进行财政支持,以更好发挥价格保险在市场化改革新形势下的作用。 为你 推荐 本文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张倩琳 版权声明:本文已注明来源,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