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还是“务农”?如今有的农民走出去,进了城;而有的城里人来到农村,种起了地。如何让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让到农村种地的城里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杨金星就地城镇化,社会权益咋保障? 杨金星是河南济源的一个农民, 他曾经有一个梦:走出农村,住进城市。为了实现这个梦,杨金星做了很多努力。几个月前,他知道了一件事,有个叫金福的公司为进城的农民补助购房首付款,杨金星觉得梦的实现有了可能,他决定走出农村。在买房的时候,他获得了双重购房补贴,这令他没有想到。 杨金星:“公司这块有补助,政府也有,加在一起大概7万元左右,减轻了我们不少负担。” 农民进城,需要安居乐业,有房子才能安居,有工作才能乐业。房子有了,杨金星的工作也有着落,他所在的小区,附近有个虎岭产业集聚区,有很多工作岗位,经过政府的免费培训,懂技术的他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说,此前想住在城里,想多赚钱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如今这些目标提前实现了。 杨金星:“这里有学校,刚开始以为城里的学校都要花不少钱,到这里以后发现,每年下来费用都差不多。乡下也交医疗保险,在城里都可以用。原来的想法在这儿基本上都实现了。” 虎岭产业聚集区现有产业32家,可解决就业9800多人。近年来,河南省为了吸引农民进城,每个县因地制宜发展一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倡导农民就地城镇化,购房有补贴,还实现了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全覆盖。目前,河南省类似虎岭产业聚集区这样的园区就有将近180家,从农村走进城市,从田间走进工厂,杨金星搭的是“产城融合”的顺风车。仅2015年,就通过该种方式吸引200多万农民进城落户。 杨金星:“每个月我个人可以收入3000多块钱,加上我媳妇儿的工资,她每个月也有3000左右,另外还有土地流转的补助,收入大概在7000元左右。” 
李杰流转土地2万亩,这么多地咋经营?! 杨金星进城了,杨金星留下的土地,谁来种呢?荥阳人李杰曾是一家食品企业的高管,在“务工”与“务农”的权衡之间,他选择了一条路:接盘杨金星这些进城农民们的土地,在乡下搞起了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李杰组建起“强筋小麦” 千亩高产示范方、“优质玉米”千亩高产示范方,将“农业生产要素车间”作为管理和操作的平台。因为有着现代思维、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他的合作社发展很快。 李杰:“我们把1000亩以上的村叫做农业生产要素工厂,1000亩以下的村叫农业生产要素车间,我们建了50个农业生产要素车间,每个车间配一个车间主任,他要对现有的土地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实现工业化。” 巧的是,合作社搭建的过程中,河南省出台了政策,请专家现场教,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了培训。此外,还有政策帮扶、农机补贴、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李杰一样没拉下。标准、高效的生产模式让不少农民动了心。几年时间,李杰合作社的农户从6户发展到1.2万户,种植面积也由200多亩增加到2万亩以上,每年盈利达到200多万元。 李杰:“想加快现代农业的步伐,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连方成片,而连方成片在集中化的过程中一定会给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正因为这个我觉得农业有干头。” 尝到甜头的李杰,2015年年底一口气买了四架无人植保飞机,对托管的土地实行全覆盖飞防,改装了十几台玉米籽粒收割机,实现了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眼下,他忙着与高校和网站合作,不久,他就能实现远程测土配肥和病虫害防治。李杰的所作,让传统农民倍感赞叹。 李杰:“通过代耕代种和联耕联种两种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达到农业生产资料的集约化。这就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跟自己定性的话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现在,特色产业集聚区在河南已经发展到177个,累计吸纳就业人口占河南省新增就业的一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超过16万个,耕种超过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廷银说,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实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就能够增产增收;农民还是那个农民,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转变为了市民,就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张廷银:“由此可见,只要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之间了找准了平衡点,就能够顺利的进行鸟枪换炮和战略腾挪,改变最大、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民。” 为你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