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厨房 双人脱口秀 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周末特别节目 以厨房里的萝卜白菜、锅碗瓢盆、米面醋油等作由头,聊一周来的农业大事。深入浅出,观点交锋,风趣幽默,在轻松的氛围中听到有内容、有分量的农业信息和观点。 朱毅: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朱煦:资深评论员 怎样给贱到底的玉米找条出路? 本期话题 
麻辣 女教 授说 
识时务,顺势而为,无论农事、处事,都是中肯的。虽说种植品种的结构调整,国家还是会最后出手托底的,但不等不靠就会更主动,天助自助之人。 童年在贵州威宁度过,包谷饭,酸菜豆汤,海椒炒洋芋,就成了现在乡愁的实体指向。包谷饭是用木甄子蒸的,比现在几千元的电饭煲,至少在记忆中,味道是不输的。 烤包谷,包谷杆杆,包谷花,算零食。烤包谷,最大限度地防止玉米里的糖分跑出来,香甜得很;包谷杆肉质白甜,比甘蔗还爽口化渣。包谷花,爆炸的那一声,又期盼又害怕。 还有软糯的包谷粑粑,妈妈用石磨,把嫩玉米磨成浓稠的浆,用包谷叶子包成巴掌大小,蒸熟后吃起来巴适得很。 包谷算是小名,玉米算是学名,说的都是一样东西。棒子渣粥的棒子,也是一样东西。 玉米在明朝年间进入中国,因为玉米可以在云贵高原这种,坡度相当斜峻的山地上栽种,还不需要人力的过多照顾,自然成了填饱肚子的宝贝。有一种说法颇得玉米粉们的心,三百年前,中国人口首度突破一个亿,就是玉米立了头功。 目前我国有3亿亩左右的玉米,仅次于美国。 这几年的玉米,只涨不跌、只赚不赔,种玉米的农民着实过得省心又舒心,但好景不长,架不住这么卯着劲、一门心思种玉米,玉米终于多得不得了,就算一年都不种玉米,库存的玉米都够用了。 没有了补贴和临储政策,一斤玉米能跌破八毛人民币的,就还不值一瓶矿泉水。 遥想当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产“大腕儿”王石的第一桶金,就是把北方的玉米卖到南方,挣了四十万。现如今,难道,咱们玉米就只能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么? 这些跌到地板价的玉米,都是产量高的普通玉米,口感可是不敢恭维,那是相当的渣,不碾碎加工,确乎是难以下咽。 人不待见,就可以考虑转转型,猪爱玉米就像老鼠爱大米。 大转型,就种普通甜、加强甜、超级甜的水果玉米,口感好销路广,老一代吃着怀旧,新一代吃着喜欢,老少咸宜,男女通杀,一个玉米棒子就好几块钱。 不过水果玉米对技术和采收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转型不仅要勇气,更要底气。 用于爆制玉米花的爆裂玉米,国内种得非常少。当今爆米花电影火爆,不愁销路,可以种起来。 实在不行,咱就种那嫩嫩的“玉米笋”,也是个选项。 吃玉米的还是比种玉米的多得多。 种,我是外行,只能操点不咸不淡的心,说吃的事,还凑合算得上内行,可以说点知冷知热的话。 玉米穷人吃的标签,渐行渐远渐无书,玉米更健康的标签,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超市里,玉米馒头比白面馒头贵了一截,不法商贩甚至用柠檬黄、玉米香精装扮出“玉米窝窝头”来蒙混赚钱,当然大爷大妈对玉米的模样味道门儿清,这点把戏也就骗骗吃旺仔小馒头长大的小年轻。 不过就盯着玉米天天吃,月月吃,玉米当饭又当菜,是可能吃出癞皮病的。 20世纪初,美国南部癞皮病随处可见,不是病毒感染,也不是毒素中毒,就是只吃玉米惹的祸,膳食多样化,立马就好了。 邻国墨西哥,玉米吃得狠,但癞皮病没想象的那么多,就是因为墨西哥人在烹饪玉米前,都要用石灰水处理一下,这让玉米中结合型的烟酸转化成游离型烟酸,人体就可以吸收,就不会患上癞皮病了。 于是,为了防止烟酸缺乏引起的癞皮病,有的人就在煮玉米的时候加点食用碱,就是小苏打。道理是那个道理,但在碱性环境下,B1、B2维生素就被赶尽杀绝了。 咱们国家现在是发展起来了,比20世纪初的美国和墨西哥,不可同日而语。只吃玉米,不吃蔬菜,不吃大豆水稻小麦,不吃肉蛋奶的人,几乎没有了。换句话说,烟酸不会缺,不指着从玉米那里吃进来。不加碱,保护玉米中丰富的B1和B2,是更明智的玉米吃法。 吃货不那么讲科学,讲究的是口感,加碱的目的没那么深刻,单纯得很,就是为了棒子渣粥香糯可口。支一招,加一把燕麦,加一把糯米,味道好,稠度高,比碱强。 世卫组织权威推荐,玉米和大豆,天造一对,地配一双。玉米中赖氨酸、色氨酸不够多,蛋氨酸高,大豆蛋氨酸低而赖氨酸高,玉米和大豆,三比一的互帮互补,当吃肉。 前面大谈甜玉米的甜嫩鲜美,但糖尿病患者要悠着吃,不仅含糖量高,而且主打的蔗糖、葡萄糖,都是升血糖的高手。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高,摇身一转,成了葡萄糖,也不能多吃。粗纤维多、可溶性糖少的老玉米,才是糖尿病人的菜。 吃包谷饭长大的孩子,和喝玉米粥的你,聊了这么多,也抵不住饿了,吃一个妈妈蒸的包谷粑粑,春风十里不及你。 为你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