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我国老百姓生活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开出的药方就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什么是分级诊疗制度?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2015年已经在100个城市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要扩大到200个城市。 分级诊疗有什么特点? 
一是基层首诊,二是双向转诊,三是上下联动,四是急慢分诊。关键是基层首诊,大家只有在基层看病,再到大医院看病,才符合就医的次序,也才符合国际惯例。国际上没有不分级诊疗的国家,看病都是按照医疗机构级别来看病的,这样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重症再到上级医疗机构。要建立这样一个就医的格局,就要求实现基层首诊。 分级诊疗有什么效果? 清华大学国家医院管理研究所和北京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开展的一个第三方评价评估中,对29个省593所医院4050万出院病人的大数据分析,通过评估,得出以下三个可喜变化。 
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回答记者提问。 一是三级大医院诊疗量增长平缓,人满为患和虹吸的现象趋于缓解,全年门诊量只增长了3.4%,住院服务量下降3.7%,表明大医院的服务总量发生了变化。 二是分级诊疗初见端倪,21个省做到了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75%的患者选择在本市的医院住院治疗,县域内就诊率也进一步提升,有的县已经达到或接近90%。吸收外省患者多的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这样就给为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做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参考。 三是全国人均住院总费用下降1.4%,虽然下降程度不大,但趋势良好,平均住院日9.6天,相对减轻了群众负担。北师大第三方基层的调研,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和药费下降6.1%和7.1%,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下降了2.1%和5.2%。 如何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回答记者提问。 一 着力解决基层医生待遇、职业前途问题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表示,解决基层首诊问题是人才问题,人才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包括待遇问题和职业前途问题。 待遇方面,一个是政府投入,前五年已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经费、人员经费给予了很大的投入。二是价格改革,提高了基层医生的诊疗费。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今年是人均45块钱,可以打包给基层医生。四是绩效工资,有相当一部分收入作为绩效工资,用于人员经费。从上海全科医生在基层的情况看,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北京市今年年底给人员补助经费再增加30%,全部用于基层医生的收入,这样有力地解决基层医生的待遇问题。 
第二个是职业前途问题,酝酿基层医生的职称评定问题,把基层医生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大型医疗机构分开,这样使他们有职业发展的前途。基层要拓展基本药物目录,使基层用药和大医院用药基本相当。北京市在今年年底将把基层药品目录和三级医院药品目录并轨,这样老百姓就医看病取药,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大医院开好药之后,就可以到基层取药。 二 想让患者去基层看病:基层就要多报销 马晓伟说,要让患者愿意去基层,就要在基层报销得多,在上面报销得少。在基层看完病,往上转诊,取消起付线。病人从上面往下转,医疗收入不计入基层的基本医疗总额包干,医生也会有积极性来接转病人,解决基层首诊和上下转诊的问题。基层首诊的问题突破了,分级诊疗的问题就有望突破。 
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抓手,以重点学科为支撑,解决区域分开的问题,不要都到北、上、广看病,各个区都有医疗中心;以县医院建设为抓手,解决城乡分开的问题,老百姓得病不进城,90%能够在县医院得到解决;以病种为抓手,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急性的一些疾病,这些病分开,上面医院看急的,下面医院看慢的,实行急慢分开。 假以时日,把医疗资源调配好,把政策到位,我国的就医格局就是个有序的格局,医疗资源的分布就是个合理的分布,医保费用的支出就能够做到精打细算,用得恰到好处。所以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实施,我国解决看病就医问题就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您 推荐 记者:王丰 编辑:夏恩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