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多个声部,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神秘、浑厚、辽远,是来自草原、来自蒙古人生活的声音。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原上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古老的呼麦还能不能唱响草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声音季” 今天推出第二篇 《草原上的心灵之约》 这是一场声音盛宴,听! 
每年春节前,都是呼麦演员文丽最忙的时候。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春节文艺会演,文丽的节目就是呼麦表演。 “文丽,这个叫啥?” “叫蒙古游牧。” 文丽是蒙古草原的孩子,出生在呼伦贝尔,是我国第一位呼麦女歌手。 文丽介绍:“‘呼麦’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喉咙这个部位,我们就说‘holm’。这个艺术从嗓子这儿发出来的声音,就叫做‘homi’,汉语就说‘呼麦’了。” 
呼麦传承人文丽在练习 呼麦,在蒙古草原流传了数百年,在内蒙古地区曾经一度失传。从1993年开始,一些蒙古族艺人一边挖掘整理,一边向蒙古国的老艺人学习,让古老的草原天籁重新复活。文丽就是其中之一。 文丽说:“我以前一说呼麦,人们都不知道。我的蒙古名叫苏依拉赛汗,我出去演出的时候,他们说不了我的名字,他们就说‘呼麦’,‘呼麦你过来,你把嘴张开,我要看你嘴里含的什么东西,你怎么能出来这种声音’。” 文丽能从喉咙里发出四种不同音色的声音,有时像群山环绕,有时似打猎时号角齐鸣,有时细若游丝,有时又壮如洪钟。 文丽说:“我在一个音上唱‘呵’,你就唱高一个音的‘呵’,另一个人再唱一个音的‘呵’,一块儿唱……” 在文丽进行演出排练的时候,她的同乡小黑结束了在深圳的演出,赶回距离呼伦贝尔市区100公里外的牧区——新巴尔虎左旗。 小黑说:“我在我的牧场做了一个中国的呼麦敖包,我们祭祀呼麦敖包之后,做了一个专场演出。” 
小黑和他的“呼麦敖包” “敖包”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小黑的“呼麦敖包”,顶端有代表呼麦的神灵画像,还有呼麦的蒙古语标识和英语标识。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呼麦、喜欢呼麦。 小黑感叹:“现在城市的孩子们和城市的人们想学呼麦,他们不懂呼麦真正的意义。希望他们来到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体音乐的魅力。” 小黑是自由职业者。他在家乡的草原上放过羊,在北京的文化公司做过营销。现在,一年中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各地演出。他喜欢把呼麦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表演。 小黑表示:“我去年和电子DJ也合作过,跟模特一起合作,尝试了一下,这个感觉也是很好的。因为呼麦是一个很好的听觉感,模特是一个很好的视觉感。” 呼麦从兴起到失传,经历了几百年;从失传到复兴,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如今,几乎所有与蒙古民族有关的场合,都能听到呼麦的声音。 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令人欣慰。胡格吉勒图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呼麦传承人,他看了很多呼麦表演,却陷入了困惑。 胡格吉勒图:“呼麦有12种唱法,我学了四年。哪怕那些学的人,学两年,把12种唱法学会了,对于呼麦的传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事儿。” 
胡格吉勒图向记者介绍呼麦 有困惑的,不仅仅是胡格吉勒图。文丽有困惑,小黑也有困惑。 小黑说:“到底呼麦是什么东西?呼麦最深度的东西在哪?我到现在说不明白。” 什么样的呼麦演唱才算好?胡格吉勒图、文丽、小黑,他们都在寻找,从内心寻找那个来自草原的声音。 胡格吉勒图介绍:“这里面有十几种歌曲,这是我的专辑。” 胡格吉勒图在自费出版呼麦演唱的CD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演唱方式之一,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要用最标准、最纯正的呼麦感动后人。 胡格吉勒图说:“现在还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一直在努力,把呼麦传承下去,我特别佩服他们。” 文丽,正在努力把更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入呼麦表演。她想让呼麦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让呼麦走得更远。 文丽说:“牧区现在放羊都是骑摩托车,不是骑马了;大自然都在变化,想去原来那种大自然也没有了,游牧生活都没了,只能进博物馆了。我不想让这个艺术进博物馆,在那放着。” 
小黑在唱呼麦 零下47度,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冷的一天。小黑穿上蒙古袍,来到“呼麦敖包”,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他顺时针绕着敖包,一边演唱呼麦,一边将祈福的炒米抛向敖包。 小黑觉得:“我有这个任务,这是苍天赐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够珍惜她,能够很好地把这个礼物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去懂得、去理解。” 





千年的呼麦依然传唱在这片呼伦贝尔草原 (左右滑动图片可看更多草原冬景) 记者手记 叩问心灵深处的人 记者:何鹏 采访呼麦歌手小黑的时候,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冷的一天。天气预报上显示的气温是零下47度,不过行走在草原上,感受到的温度只能比这更低。我原以为这样的气温在当地很常见,但小黑告诉我,他也不曾经历过如此低温的冬天。 小黑的蒙古名字叫额日和木巴图。采访和行文中一直叫他小黑,是因为他说,自己长得黑,有辨识度。 
(记者杨路采访呼麦歌手小黑) 小黑的辨识度不仅仅是因为黑,还在于他的着装。在内蒙古的街头,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有人将蒙古袍当作常服穿着,但小黑是这样,他身上的每一个装饰物,都有着属于蒙古人自己的说法。用小黑自己的话说,他就是要“最蒙古”。他不是最好的呼麦演唱者,但是他希望他是一个最好的内蒙古文化传承者,能够让这些文化不像浮萍那样在水中飘着,而要像莲花一样扎根在水底。 从草原上的羊倌,到成为职业运动员,再到现在成为一个呼麦歌手,小黑的职业完全没有交叉。我问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呼麦,他只有两个字:责任。 小黑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夕阳从蒙古包的窗户上斜射进来,照在他年轻的脸庞上。他的年龄比我小,有着不羁的装束。我原以为这样一个小孩会用“我喜欢”这三个字来应对,但是,我错了。 其实,采访的这一路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去保护和传承文化。也许有人看到,学传统艺术的人挺多,我们就放心了,因为后继有人。但是,小黑不这样认为,文丽不这样认为,胡格吉勒图更不这样认为。我想,他们究竟在坚持什么,他们心灵最深处的那些关于内蒙古文化究竟是什么。或许,只能够当你实实在在地站在大草原上,才能够想明白吧。 
(记者何鹏采访内蒙古自治区级呼麦传承人文丽) 
采写:何鹏、杨路、宝音 编审:曹畅、傅雪琴、彭忠蛟 播音:苏扬 制作合成:石良红 新媒体编辑:白晨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互联网) 更多声音大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