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我的回乡故事乡间忧思录
2016-02-13   来源:柳州农批网  作者:mmgsw   字体:【 】  浏览:42次   评论:0

编者按: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在外这一年,无论你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过年了,故乡又不经意间在心底向你召唤。熟悉的家乡,再次等待你。

春节前,我们发起征集“我的回乡故事”活动,得到网友广泛的响应支持。现在,我们将朋友们发来的饱含乡土气息、饱含家乡眷恋的部分回乡作品,与您共享。

◆ ◆

《乡间忧思录》

腊月二十三,我踏上了返乡的路。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我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皖北一个小村庄。

几十万元婚嫁费,压垮农村父母

到家第二天,便赶上一位堂弟订婚。所谓订婚,是由男方给女方一定数额的定金,数额由两家商定。这两年,日子越来越红火,定金也水涨船高。由过去的“百里挑一”(101元)飙升至“万里挑一”(10001元),姑娘条件好的甚至要求“十万里挑一”。

没想到,就因为定金,男女双方家长闹得不欢而散。叔叔一脸愁苦地说:“女方家里开出了价码,要两万元,还不包括结婚时的彩礼,两层小楼也是必需的。” 堂弟家并不富裕,为了给他准备婚房,已经花去了大部分积蓄,女方的要求实在难以满足。叔叔说:“如果对方咬定两万元不松口,这桩婚事只能不了了之。”

老家的婚嫁花费竟然如此之高?叔叔给我算了一笔账:在农村娶媳妇,两层小楼大概需要20万元,定金按一万元算,再加上彩礼、三金及各种必备礼物,杂七杂八总计30万元。

这个数字让我瞠目结舌。30万元,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单靠种田,辛苦一辈子也赚不来。经济能力既然有限,为什么不量力而行呢?

叔叔告诉我,现在农村人人都在攀比,娶媳妇的费用就是这样比上去的。如果女方家要得少,就会有人说是姑娘不好嫁,没面子。所以,对于很多农村父母来说,儿子娶媳妇表面上是喜事,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最怕的事。

有儿难防老,除夕夜老人寂寞离去

除夕夜本是合家欢乐的日子,然而,就在我们一家吃年夜饭、包饺子的时候,二伯匆匆跑来说:“村东头的李大爷没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李大爷走的时候竟没有一个子女在身边陪伴。

李大爷年近八十,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儿子儿媳不管不问,老人一个人住在一个破屋子里,连口热饭都吃不上。看到李大爷晚年如此光景,赵爷爷摇摇头说:“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子女都嫌弃,所以最好还是少活两天,少受罪啊!”听到这里,我不由得一阵心酸。父母将儿女辛苦抚养成人,到老了却落得这么个下场,该是多么心寒啊!但是,经过几天的走访,我发现村里人并未像我想的那么担心,似乎并不在意。

邻居李大婶有一个女儿,因为想要男孩,去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又生了个男孩。我问她:“累死累活地为儿女操劳,以后要是不孝顺会不会很伤心?”她说:“儿女孝顺不孝顺无所谓,我们得尽好传宗接代的义务。”这样的回答让我费解,但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当前村里“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答案:大人从小不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甚至当着孩子面打骂老人,孩子看了怎么会学好?这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

沉迷赌博,输光全年血汗钱

每年春节回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去邻居家串门未进门就能听到屋里传来输牌人的懊恼声、赢钱人的欢呼声。老人们打牌是为了娱乐,年轻人则为了赌钱。

过年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带着辛苦劳作一年的血汗钱回到家中,凳子还未坐热,便被其他人拉去打牌。从回家打到离家,还意犹未尽,似乎过年就是为了过过赌瘾。赌注最小几百,最大几千,一晚上挥霍掉一年血汗钱的并非绝无仅有。

我的表弟在陕西做装修生意,几年下来生意小有成就。腊月二十五回到家,就一头扎进朋友家里打麻将。表弟美其名曰:“辛苦一年,就得放松一下。”放松的结果就是输掉了两万多元,夫妻俩为此差点闹离婚。表弟还跟我诉苦:“过年除了打牌和麻将,你说还能干啥?”

我自小生长在农村,感受过农忙时节的充实、农闲时节的无聊。20多年来,家乡在物质生活上一年一个变化,而在精神生活上似乎一成不变。年年都是麻将声、扑克声不断,挣得钱多了,赌注也下得大了。精神生活的贫乏,驱使他们追求更大的刺激。

在村里几家超市里摆了几台老虎机,每次去超市都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凑在老虎机旁玩得不亦乐乎,旁边围着的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跃跃欲试。如此下去,让人不得不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担忧。

走在回程的路上,我再次回头凝望村里那一幢幢漂亮的小楼,真切盼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家乡父老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能在精神风气上进一步改观,真正展现新时期新农村的新风貌。

作者:洪云钢

编辑:张磊、白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Tags: 责任编辑:mmgsw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记忆乡愁·名家诵读 | 台上台下 [下一篇]“大礼盒”、“大红包”滚滚而来..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