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 年 啦 这是多么熟悉、温馨、悦耳、响亮的声音,它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年年都是最温暖、最动听的祝福。 
欢 乐喜庆的日子总是感觉过得很快,明天就是大年初五,春节已经过了好几天,你给亲朋好友拜年了吗? 小编猜,许多人拜年估计是这样式儿的↓↓ 
有了手机、有了短信、有了QQ、有了微信,拜年可以足不出户、一键搞定。轻松了,悠闲了,但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 年,既是中华民族一个醒目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儿女亲情、伦理的载体。在你抢红包、发信息到手软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歇一歇,和小编一起感受属于中华民族“拜年”的那份传统味道。 
拜年 作为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已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人拜年,发个“飞帖” 
发短信、发微信、发张贺年卡……这些现代人的拜年方式,咱老祖宗早就开始探索了,那就是“飞帖”。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这种名刺是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纸片,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贺新年的吉利文字。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刺”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贺年》 当然,对于传来的帖子和前来拜年的来客,一些大户人家要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牢记友情。因此,大户人家还专设了“门簿”,进行详细记录。 
咱村里人,“磕头”拜年 磕头拜年,是农村地区过年的一种风俗。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 
尽管磕头拜年在很多农村已不多见,但有门户网站展开的调查显示,多达63%的网友认为“磕头拜年是传统习俗,应该保留”。有网友表示,“过年给长辈磕头,是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对先人的一种缅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望。”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说,如同贴门画、蒸花馍等一样,磕头拜年这种民俗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传统习俗的流逝,有时候也反映了传承文化的缺失:“我们小的时候,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那是相当隆重的。现在磕头不磕了,起码鞠个躬,小辈给爷爷奶奶鞠躬、父母鞠躬。传承文化,有没有传统仪式很重要。” 
天刚蒙蒙亮,在中国河北献县垒头村一村户家中,前来磕头拜年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不论是刚会走路的娃娃,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行“磕头礼”。该村户是这个村子里祁氏家族中辈分最大的老人。这种磕头拜年的风俗习惯在城市非常少见,而在这里却年年如此。(据:中新社)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的拜年方式 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等吉祥的话语。 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访朋友: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果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拜年,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沿袭的习俗,延续着传统的道德、伦理与文化。说起来还是喜欢传统的拜年,不仅因为那些温暖的内容和形式,更因为那些厚重的传统感。因为,再先进发达的技术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语言传递和感情交流。 传统不能丢,也不能忘。因为,传统里有我们文化的根脉。 
更多 关于年俗的内容,欢迎明天继续收听中国乡村之声春节特别节目,等你来互动哦!这里不仅有好听的节目,还有红包大奖! 
红包怎么“喊”出来,您可以看↓↓ 好事多说一遍!猴年春节陪你玩:除夕到初六,天天喊红包!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网、中国乡村发现、凤凰网、新华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编辑:白晨 版权声明:本文已注明来源,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