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记忆乡愁传承:福建漳州棉花画传承人郭美瑜
2016-01-15   来源:晋城农批网  作者:七喜   字体:【 】  浏览:62次   评论:0

文化传承 记忆乡愁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艺幕幕,人间百态

画卷幅幅,天地万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从去年6月起,面向社会征集:有地域特色或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故事。

现在,中国乡村之声精心选取部分作品,向您展示我国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望与您一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美好记忆。

福建漳州棉花画

棉花画是福建漳州特有的一种用棉花、金丝绒、桃胶等原料,加上彩扎、浮雕、国画艺术技法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伴随着世事变迁,半个世纪以来,漳州棉花画经历了辉煌、黯淡再次振兴的起起落落。

棉花画的发展

棉花画是福建漳州首创的一种工艺美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漳州城聚集着一群弹棉被高手,他们创造性地在棉被胎面上镶嵌了图案和文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两位弹棉被师傅创造性地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精美图案分离出来,配上山水画淡雅的背景,镶嵌到玻璃框里,起名字叫“棉絮堆画”,棉花画就这样诞生了。

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棉花画几乎家喻户晓,供不应求,还远销40多个国家。

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初,棉花画渐渐衰落。很多棉花画厂纷纷倒闭,工人们也各谋生路。

"遇见" + “转业”

郭美瑜就是在棉花画生产创作风光无限的时候,被招进厂里做了一名学徒。

20世纪90年代,棉花画衰落,为了生计,郭美瑜只好回家打理祖上传下来的照相馆。不过,经营照相馆这些年,她始终没有放弃过棉花画这门技艺。

“我对这个棉花画有一定的感情,因为我喜欢这种行业,本来我是想把它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是舍不得丢掉。我就还有在想,以后我有机会做这个棉花画的时候,我要怎么给它改良。”

努力起死回生

终于,机会来了。2004年,漳州市相关部门找到了郭美瑜,希望她能挽救频临失传的棉花画,这让郭美瑜又惊又喜。

为了让棉花画起死回生,她忍痛关掉了父亲传给她的照相馆,潜心创作。她的作品开始屡屡出现在各种工艺美术赛事中,并被各家博物馆收藏。

“去年开始我就大量用了新的材料,就是金丝绒线,使这个产品做出来以后更加漂亮,又比较防潮。去年我也申报了一个发明的专利,国家级的。”

在郭美瑜的努力下,棉花画被列入了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收徒弟,防止失传”

几近消失的棉花画重见天日,然而郭美瑜却时常眉头紧锁,她担心随着自己年纪的增大,这门技艺会后继无人,再次消失。

“收过几个徒弟都是业余的,刚开始都很兴趣,后来工作一忙就放弃了。我就怕这个手艺断掉,希望多收一些徒弟,能够把这个具有漳州特色的棉花画继续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联系我们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

来信来稿请寄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

邮编:100866

电话:010 86090353

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文化薪火 世代相传

记忆乡愁

编辑:樊三霞

为您推荐↓↓↓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Tags:花画传 郭美瑜 责任编辑:七喜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这些食品安全谣言吓着你了吧?权.. [下一篇]习总书记亲自部署,2016年反腐向..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