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 记忆乡愁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艺幕幕,人间百态 画卷幅幅,天地万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从今年6月起,面向社会征集:有地域特色或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故事。 现在,中国乡村之声精心选取部分作品,向您展示我国民间文化及其传承人,共享中华文化的美好记忆。 西藏 觉木隆藏戏 4:37觉木隆藏戏来自中国乡村之声
藏戏,藏语中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相传十四世纪,香巴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修铁索桥改善西藏交通,可由于财力有限,无法如愿。 在建桥的群众中,有来自山南的七姐妹能歌善舞,他们想用排戏演出来筹集费用。这七姐妹天资聪颖靓丽,舞姿灵动飘逸,歌声优美动听,她们的表演让人过目难忘,被观众们赞叹为“仙女下凡”。“阿吉拉姆”也由此而来。 藏戏流传了几百年,种类繁多。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觉木隆藏戏是其中威望最高、流行传播最广的。 仓决 藏戏逐渐受到重视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觉木隆藏戏的发源地。在甲热村一个4代8口人的世代表演藏戏的大家庭里,78岁高龄的仓决年纪最大。 老人抿了一口青稞酒,当年学唱藏戏时的情景如水墨画般在眼前氤氲飘散开来: 
“一说到”拉姆”,人们以为很神气。其实在旧西藏,我们跟乞丐差不了多少。“ 一首广流传的民歌:‘阿吉拉姆是仙女,仙女的粥是稀水。无须汉地的明镜,粥里可照见身影。’” “现在,藏戏很受重视,政府扶持民间藏戏表演队,2001年我们觉木隆藏戏队重新组建,我也加入了表演队,演出的道具、设备、环境等条件都好了,我很羡慕现在年轻演员们。” 传承 心愿,需要更多人来实现 在仓决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贴满了演出照片,墙上一幅蓝色的藏戏面具诉说着老人跟藏戏的情缘。 现在,仓决因身体原因已不再演出,但她的孙子多吉继承了她的事业,这让她十分欣慰。 
“藏戏历史悠久,一辈辈传下来。老师把这门艺术传授给了我,我也要继续往下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爱好、参与藏戏。”老人的心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实现。 2006年,觉木隆藏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3岁的多吉现在是觉木隆藏戏队的一名演员,藏戏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我去看彩排,还有很多人找奶奶学习传统唱腔,奶奶对藏戏的感情和执着也深深地印在心里。耳濡目染地,我也爱上了藏戏表演。 现在,藏戏成了我的工作,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看到老百姓、国内外游客赞赏的表情时心里也特别自豪。” 联系我们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 来信来稿请寄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 邮编:100866 电话:010 86090353 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文化薪火 世代相传 记忆乡愁 作者:西藏台曲桑吉 编辑:严隽怡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