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是进城务工经商,第三次创业则是近几年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 一、第三次创业与前两次创业比较 乡镇企业的勃发,推进城市国企改革,从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乡镇企业的功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功不可没,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当年办乡镇企业与今天搞乡村旅游二者优劣凸显。 ?发展乡镇企业的第一次创业与乡村旅游创业比较 
PK 
●资源浪费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必须靠自己千山万水地跑、千辛万苦地找、千言万语地销 ●短命的不可持续 ? 城镇企业的第一次 ? 乡村旅游创业 ●开发利用闲置废弃的沉睡资源 ●保育修复生态环境 ●靠网络坐在家里展示信息,等客上门 ●长久的朝阳产业 ?进城务工的第二次创业与乡村旅游创业的比较 
PK 
●远走他乡 ●寄人篱下 ●抛家别亲,妻离子散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乡村优质资源的外流 ●使乡村衰败凋敝 ?进城务工的第二次创业 乡村旅游创业? ●足不出户 ●自我做主 ●家的温馨,其乐融融 ●可以兼业务农 ●把乡村优质资源留住,同时把城市文明引入乡村 ●使乡村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二、乡村旅游是盛世乡愁的呼唤 乡愁多发生于乱世或盛世,乱世乡愁是一种无法追及的痛苦牵挂,盛世乡愁则是一种可以消解的甜美品味。人们在乡村旅游中即可找到这种感觉。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它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的吸引物,不光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多重功能,还具有传统“耕读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结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极具美学价值和灵性的乡间大美图画。 农耕文明时代已出现乡村旅游行为和乡村旅游现象,工业文明时代乡村旅游发展为一种产业。乡村与旅游在西方两个词语被组合起来,起源于欧洲19世纪,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应该在5000年农耕文明中贯穿始终,“叶落归根”、“常回家看看”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观念。 因此,乡村旅游不是西方的创造,但形成产业却是西方早于中国,一百多年前的法国、意大利就已形成风潮,今天,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已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过度流向城市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的六大推手 ?收入的提高 ?交通通讯的发达 ?休闲时间的增加 ?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病加剧 ?盛世乡愁的呼唤 乡村旅游是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不断升级的创新产业,与“食”具进的朝阳产业,乡村变革的牵引产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3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多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2900多万农民受益。2014年,乡村旅游已达12亿人次,增长势头迅猛。2016年将吹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冲锋号! 三、乡村旅游激活了沉睡的资源 ●激活了传统农业先发优势的长处,规避了现代农业后发优势的弊端。以绿色、有机、生态、循环见长。 ●激活了闲散劳动时间的价值。 ●激活了低价残质劳动力,使之成为高价高质劳动力。 ●激活了自然风光,激活了奄奄一息的风土民情,激活了历史遗存的古迹、面临毁损的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了民间世代传承的技艺、频于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了剩余农舍、农家餐饮。 ●激活了土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扬名誉天下。 ●激活了乡贤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激活了层级需求。 ●激活了农业创新转型。 (1)产业转型,三产融合; (2)产品质量转型; (3)路径转型,无中生有; (4)方式转型,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 (5)功能转型,多种功能。 ●激活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新通道。 ●激活了乡村现代化的动力。追求与时俱进,各种现代元素被陆续引入。 ●激活了就业机会。 ●激活了农村市场。 ●激活了乡村的吸引力。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