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建设,果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果树作为优良的经济作物,是果农的主要经济收入。但由于部分果农掌握掌握的防治技术不全面,在果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走出病虫害的防治误区,导致果树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防治,果产品的产量逐渐减少,满足不了绿色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确定切合实际的方式措施,进而提升果产品的产量。 
?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使用农药的时机不准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切合实际使用农药是防治的重点。果树铲除剂的喷洒需要掌握果树的生长规律,通常是在果树发芽前进行喷洒,常用的喷洒剂是波美度石硫合计,对防治各类病虫害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部分果农把握不好农药的使用时机,存在过早使用和过晚使用的情况,错过了最佳使用时机,无法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由于果树的病虫害在初期阶段不明显,经验不足的果农无法及时发现,等到病虫害已经严重之时,才采取措施,使用大量的农药,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也导致果产品的质量受损,病虫害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治。 ● 喷洒操作不当 很多果农在喷洒农药时忽视了叶片和果穗之间的关系,果实采收前用药到位,采收后不再用药。叶片和果实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叶子具有保护果实的作用,需要在防治过程中加强对叶子的病虫害的防治。如果叶子受损,很难生产出优质的果产品。果实被采摘以后,叶子仍然在制造营养,不断积累成分,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一旦在采收过后,没有对叶子进行有效的防治,会导致叶片不断脱落,来年果树发芽较晚,枝条小、叶片黄,病虫害比较严重。 
● 没有控制好药剂量 不同类型的果树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果树的类型判断药剂量。农药的喷洒剂和类型需要根据果树的生长阶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喷洒剂量。一般在果树生长的前期,需要喷洒预防类药物,在此阶段,果树的生长主要是一些新芽,如果农药剂量控制不准,会导致枝芽生长缓慢。在果树生长中期,也是病虫害多发阶段,需要针对果树的类型提升农药的浓度。但是在实践中,部分果农很难掌握药物的剂量,导致果树枝叶受损,果产品的产量下降。 ● 忽视农药的使用效果 很多果农在喷洒农药时,过于注重喷洒的次数,忽视了农药用过后的实际效果。在喷洒前没有对病虫害的类型及特征进行考察,所有的果树都使用一种农药,很难从根本上达到防治果树病虫害的目的,甚至对果树的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果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 科学种植 控制好灌溉的时间和频率;及时清理果树周围的杂草,防治病虫害的出现;对已经出现病虫害的果树及时进行修剪,快速消灭虫卵,减少不利影响,禁止出现病虫害不断蔓延的情况。 果农的日常管理对果树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行科学种植。 ● 合理配置农药 在混配过程中要考虑到酸碱性的影响,针对离子间的反应,合理选择各类药的剂量和比例。例如:菊酯类杀虫剂需要和阿维类杀虫剂联合使用,微肥类杀虫剂需要和杀菌类杀虫剂联合使用。 混配的形式既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提升防治的有效性。由于叶子对果实本身具有保护的作用,需要对叶子进行有效的防治,保证叶子的健康成长。 
● 阶段性防治 果树成长阶段较长,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防治。如果长期使用一种病虫害防治农药,会减少果树的自身抵抗力。 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喷洒。初期阶段—选择波美度石硫合剂;中期阶段—采用退菌类药物;后期—采用波尔多物。 进行分阶段的喷洒有助于增强果树的自身抵抗力,提升农药的杀虫效果。在阶段性防治过程中,需要果农掌握每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应用条件,找准时机,合理用药,避免出现盲目性用药的情况。 ● 改善生长环境 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生物链的有效性。必要时可以采用人工控制或者补充天敌的形式进行防治管理,减少化学类农药的使用频率。 在果树的叶子掉落后,需要对果树里的落叶、杂草及枯枝进行有效的处理,降低病虫害的越冬数量,为来年的果树生长奠定基础。 文/ 张爱丽 

农学谷 ? 微信号:WOA-OA ? 投稿邮箱:ai@g20.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