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有些地方已经统一城镇和乡村户口,力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那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真的富起来吗?未来农民都会奔小康吗? 我们来看一下巴西这个国家城镇化之后的情况: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930年,巴西开始工业化,50年代,巴西的工业化进程极快,十年中工业产值增加了140%,是当时拉丁美洲国家的三倍。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城市飞速发展。巴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花费50年的时间进行的城市化进程。 然而巴西因为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特大城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城市贫困,农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失业严重。 
在巴西工业化前,农业一直是巴西的经济基础,在世界农业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是政府长期“以农养工”的影响下,巴西农业发展停滞不前,2012年时,巴西农业仅占GDP的5%;此外,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得大地产制,巴西的土地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20世纪80年代,占总人口不到2%的地主们占有了全国50%的耕地。大批农民进入城市的原因是农业的落后和农村的破败。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贫民,形成了巴西的“贫民窟“。 
我国有着和巴西类似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必须要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让乡村的生活更美好,让那些愿意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能快乐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在乡村生活的人面对赚不到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在城市端,我国现在城市中的很多公共服务都和户籍挂钩,由于没有当地户籍,很多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不能享受和原籍居民基本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导致幸福感降低。因此,在户籍改革的同时,应该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农业资讯,农业网络红人,土地价值核算尽在社员汇,应用市场下载 社员汇,当梦想遇见土地,开出最美妙的花。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