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不经意间,民宿已成为热词,从最初的平民化住宿选择上升为了“高大上”的旅游体验。很多地方因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地客源,一部分本地人因为民宿的经营,赚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致使很多人盲目跟风,投入到民宿经营的浪潮之中,因为缺乏打造和经营经验,各式民宿产品可谓五花八门,民宿经营服务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现阶段大陆部分的民宿建设还处于借鉴和模仿阶段,很多直接从台湾和日本复制,面对现今的民宿状态,我们也有所担心。 1自主发展的盲目性 很多只是简单看了其他地方的民宿,就盲目自主打造产品,因为缺乏经验和专业性,往往会耗费相对较高的资金成本,而且产品可能会失去本土气息,因为感官上认为的好的模式,往往会有心走错路。 又因为很多投资者本身不懂如何做民宿市场,而且目光局限,如果在短期内没有客源,就会动摇,加之趋利性心里严重,可能会忽略服务的质量,影响自身经营的持久性。 
2精品化脱离大众市场 资本充裕的个人或公司会选择走进乡村,租几间老屋,开发民宿,这是一种情怀,同时也考虑到盈利,个性化的精细打造,高成本的支出,必然会有较高的售卖价格,现在很多“民宿”的房价,平均达到了几百到上千元,这是否陷入高端私人会所的窠臼?脱离大众市场的“民宿”是否和“民宿”这个称呼真的匹配,是否有更合适的标签,这个就需要更多的考量了。民宿热了,但不是所有的相似产业都可以贴上民宿的标签。 民宿应该是经济实惠、干净整洁、有本土气息、对接大众市场,还是需要走高端路线? 
3资本与地方关系的矛盾 一个产业的兴起是需要资本的介入,大量的资本介入,更多的是要求快进快出,利益是第一追求。这必然会和当地的村民产生利益矛盾,土地的征用,房屋的租赁,开发打造无处不和当地百姓产生交集,资本运作的思想模式遇到本土百姓的眼前利益思维和持续膨胀的金钱欲望,碰撞出的应该不仅仅是火花,更大的可能性是产生高能量的大爆炸。 一面是利益、一面是生活,也许资本应该放慢脚步,更多的时候让当地人自己发展,而作为资本更多的是资源整合和帮扶指导,让专业和资金优势嫁接在本土村民发展的基础上,保留民宿的“灵魂”。 
4商业化淡化乡土气息 民宿的灵魂是人情、是质朴,但商业化的发展会快速的洗涤当地人的本土气息,因为很多当地居民更多是低文化人群,容易被眼前利益迷惑,为了快速逐利,会被商业化快速同化,这也必然会是民宿发展的一个悲哀,没有了生活的民宿,真的就成了旅馆,那时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民宿的发展未来必然会走向独立,不必依附其他资源的客源市场,因为民宿所衍生出来的是一种最真的文化,在这里会有更多的体验和参与,这些更能触动客人的内心世界,民宿不仅仅是民宿,而是一个产业。 玩转民宿,就要学会创新衍生,让一切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保持真实,是永远的王道。民宿的独立发展有点类似与主题公园——乡村主题公园,但不同的是因区域的不同,一样的主题,却有不一样的内涵。 7月30日,农学谷最新“休闲农业经理人”课程将邀请北京盛世唐人规划设计院院长吴琳导师,为大家现场规划民宿打造,解读知名民宿“唐乡”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