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平调是豫北地区农村里非常受欢迎的剧种之一。最开始,是由政府扶持的县级剧团进行演出,随着社会市场化的发展,这些剧团开始转变为民间剧团,活跃在农村庙会上。 他们秉承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实现着对戏剧梦想的追求。他们拖家带口地东奔西走,穿梭在各个乡村之间。他们忍受着严寒酷暑、餐风露宿,为了传承古老戏种四处奔波。虽然生活苦闷,但他们依然努力为大家带来欢乐。戏台下百姓的阵阵掌声,是他们永远的精神慰藉,也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一起去看看他们的生活吧 
在农村唱戏,大都选在古庙前、古戏台、文化大院亦或是开阔地带。场地很简陋,赶来听戏的老百姓,自带板凳,带着小孩,三三两两就地而坐,听的是津津有味。 小百货三轮车也赶来,一面听戏,一面出售各类小百货。风车自然是吸引孩子的好玩具,小孩儿免不了要闹着让爷爷奶奶买。 锣鼓咚咚锵,大戏开始了。 
演员们演得很卖力,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到位。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员们也倍受鼓舞。 台前精彩纷呈,幕后也有着许多动人故事。 
听说要拍照,这位演员大哥非常高兴,赶紧打扮穿戴整齐,摆个姿势。“这样行不行?” 
这位老哥正在化妆。“唉,我的镜子坏了,还没有买新的,就先拿这半片玻璃凑合吧。” 
师傅,你这个脸谱是啥意思? “嘿嘿,我也不知道。不说了,我正化妆呢。” 
这是剧团的孙团长和儿媳妇,还有一位17岁的小演员。 “摄影师大哥,给俺拍美点啊,俺从山东来河南,很远。” 
这位17岁的小演员,已经唱了2年戏。以后她想考戏曲学校,传承和发扬家乡戏。在剧团里,还有许多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跟随做演员的父母一起奔波在外。 
看俺虎子乖不乖?俺孩子才1岁,就随着俺出来唱戏了。这是俺和孩子第一次照相。虎子,笑笑,朝这看! 

这孩子虽然才1岁,但是一化妆,还真是像模像样。 
还带着睡意的小孩子,看着镜头一脸懵懂。 “俺孩还不到1岁。来,给你也拍一张。” 
演员一面领着孩子一面化妆,说起来也有些哽咽和无奈。 “这么冷的天,俺也想让孩子在家暖和着。为了生活,没办法啊。” 
剧团带着孩子,谁闲了都能抱一抱、哄一哄。可是孩子也认人,不是妈妈抱着,就会放声大哭。 有时候,对于忙碌一整天的演员们而言,吃顿热腾腾的饱饭也是难得的幸福。 
早饭,今天是大锅糊涂。 “做饭的师傅熬的糊涂可香了,俺两口子都爱喝糊涂。” 
午饭,找个砖头支着碗,一家三口聚个餐。 “妈、爸,今天的卤面可好吃了,还有肉呢。” 
晚饭,今天又是炒萝卜丝。好吃么? “唉,习惯了,出门在外,吃啥都行。”演完这场戏,已经是深夜十一点,村民们都纷纷回家准备休息,而剧团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这村的戏演完了,连夜要去别的村,今晚睡不成舞台了,赶紧将被子打卷捆好。 
戏唱完了,要连夜拆了架子、音响、幕布等设备,然后再赶到很远的山村里,第二天上午还要再搭起台子。 “哎,老张,注意点那个灯啊,慢慢落。小军子,你那面落得快些……” 
台前 幕后 戏中人 
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 
杨学材 河南省内黄县人,现在河南能源鹤煤公司当矿工,业余时间喜欢听广播、写作、摄影。 
作者:杨学材 // 编辑:任真如(实习)// 责编:白晨 // 监制: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