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雷国平和他的妻子范秀莲。 故事还得从2002年说起。退休的夫妻俩决定回到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里村,回到这个承载着美好回忆的老家。 本是准备颐养天年的,可是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在东里村,年轻人多去外地打工,很多孩子辍学在家。建国以来,村里甚至从没出过一个大学生。 雷国平说:“我们这里最小的十三、四岁就外出打工了,我们也劝导过很多次。还有个孩子不愿意上学,老师找到家里说,这个孩子一个礼拜都不上学了。我们就开着三轮车,到县城的电子游戏厅找到了他。他已经把书包和书都卖了,换了馍馍吃。我们把他带到我家,给他做了饭,然后才告诉他的家长。这些都让我觉得很心痛。” 这样的孩子,在农村并不在少数。 他们原本也非常聪明,如果能够有机会继续上学,发展要比现在好得多。 两位老人意识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增长见识、树立梦想。但是,村里没有图书馆,也没有活动场所。 于是,雷国平和范秀莲决定, 为大家建一个图书馆。 
不过,凭一己之力建图书馆并不容易,要腾空房间,要买书柜、桌椅,最重要的是要四处去找图书。 雷国平在家里腾出三间房子,到旧货市场买一些旧书柜、旧桌椅板凳,又做了一些小凳子。他自己有一千册藏书,又动员子女来捐书。2008年,书屋开张了。 如今,八年过去了,藏书从最初的两千多本,现在有三万六千册。最令老雷激动的是,一到节假日,书屋里坐满了孩子们。 
村子里有了图书馆,孩子们就有了一个免费看书的地方。书屋开起来以后,也成了照顾同学们的“托儿所”。村里的孩子们有了什么事情,如果家里没有大人,都愿意跑到书屋来,找两位老人帮忙。有些孩子家里贫寒,老雷夫妻俩就给他们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还有孩子经常过来吃饭。 雷国平笑着说,以前我们只想办个图书馆,没想到管这么多、办成了幼儿园。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也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雷国平和范秀莲两个人办展览,带同学们各地去参观。 村里的同学们很少去外地,更没有机会亲眼看到大学是什么样。雷国平夫妻俩组织他们参观大学,不少人第一次看到了整洁美好的大学校园,萌生了考一所好大学的愿望。 
今年夏天,在学校老师、志愿者的帮助之下,雷国平和范秀莲带着10位同学来到了北京,参观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参观北京大学的校园。 老雷说:“我们又领上孩子们去参观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还办了作文竞赛。我们村上到了2015年总共出了38个大学生、一个博士生、一个研究生。” 
如今,村里的同学们都已经熟识并且离不开雷爷爷和范奶奶。他们开设的青少年书屋,也成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典范。虽然两位老人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是还想继续把这份工作做下去。 雷国平感慨:“‘知识改变命运’对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要。我已经七十岁了,但心态不老。我还是想把我的图书馆办好,办成有青少年特色的图书馆。虽然忙一点,但是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话高高地挂在房檐下, 也饱含雷国平对孩子们的期待。 
看着村里的留守儿童, 望着早早打工的孩子, 你是否想过为他们做点什么? 你又真的做了什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图片来源:咸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三原微摄影” 记者:纪翔、李伟民 // 编辑:白晨 // 监制:汪群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