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资源部近日召开2015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新闻发布会,发布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净减少明显放缓。 保护耕地,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粮食安全,一方面要有可种的土地,另一方,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愿意种地的农民。随着粮食价格的下跌,很多地区的农民已经不再愿意种地,土地被撂荒的情况大量出现,十分可惜。 
厚厚的账本压在撂荒的土地上 今年72岁的张高志,是湖北随县鲁城村村民,种了一辈子的地,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张高志的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活干不动了,家里的地一年有半年撂荒,收入也下降了。 5年前,张高志放弃了冬小麦的种植。除了年龄因素之外,张高志有一本账——种地不赚钱,不如不种。 张高志:旋耕机一亩算是八十元,一包复合肥要八十元,还有其它肥料,这就是两百多块钱,还有买种子,工钱不算,这就得五、六百元的投入。 整理土地、购种、施肥、管理、收获,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要么耗时间、要么耗成本,而收益却是很低的。 张高志:麦子才卖七毛钱一斤,一亩田搞到八百斤都不到,是不是亏本?亏本就不种了。 张高志的这本账,附近很多村民都算过。拿水稻来说,水稻每亩收获1000—1200斤,按每斤售价1.2元计算,扣掉种子、化肥、人工的投入,夏天忙上一季每亩就剩个三、四百元,这个钱,村民外出打工两、三天就能赚到。 万合镇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彭明慧指着村里的大田说,预计今年村里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就300来亩,不到过去的一半。 
撂荒土地免费提供,大户还是不愿意种 农民个人的账本算得很清楚,但是这里面应该还有一本大账,那就是规模出效益。 按照农民的小账来算,一亩田种水稻除去所有的成本,仅剩三到四百元,效益很微薄,但是如果有一百亩地,那就是三到四万元的纯收益,在规模种植的情况下,还能节约部分成本,效益更可观。 在此种情况下,种粮大户为什么不把撂荒的土地捡起来、规模种植呢?农户表示,现在国家政策是好的,只是调动不了积极性。 目前,国家给予的粮食、良种、农资三项补贴,每年每亩150元左右,直接发放到承包户手里,不管地种不种,补贴都照常发放。而土地流转之后,租地的大户享受不到这些补贴。从小账上看,有些农民已经不愿种地,从大帐上看,有些种粮大户没了积极性。 万合镇郭家沟村支部书记彭明慧:有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就说,‘我的地,我不要钱,你给我种上,不荒就行’,那都没人种。 撂荒的土地接近免费了,有些种粮大户还是不去种,这是为什么? 是当地政策不支持规模种植么?随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张明学说,当地不仅支持规模种植,还积极鼓励和引导,提倡家庭农场,户均两、三个劳力,种植面积100亩到200亩,劳力投入、机械化、技术指导都合算,对粮食产量有利。 可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每户要求不一样,集中起来有困难,这就是其中的矛盾。这个矛盾还是一笔账,里面既有小账也有大账。这本账,加上种粮收益的小账与大帐,几个账本重重地压在了撂荒的土地上,等待着答案的破解。 
“谁来种地”的问题如何破解? 在一些地方,因为种粮比效益偏低的问题,有些土地被撂荒,谁来种地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解决这些苗头,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降低土地流转的费用。 李国祥认为,第一是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在价格保持合理水平的前提下,要通过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的整体收益。当然,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现在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下,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土地流转现在的问题还是价格偏高,这就要求在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时候,要跟城镇化、农民工的市民化同步,要协调发展。要让不再依赖土地的农民把土地,包括承包经营权有偿的退出来。 今年的4月份,财政部、农业部曾印发通知,要在今年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李国祥认为,将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并且将补贴的方式由直接补贴改为间接补贴,对推动农业的发展、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本、提升种粮意愿具有积极的作用。 李国祥提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后,新型种粮主体获得补贴的问题,是比较大的考验。这就需要在粮食补贴政策上要进行调整。过去是针对拥有承包地的农民发放补贴,现在开始探索新型补贴方式,不是现金补贴,不是直接打到银行卡、存折上的方式,而是通过贷款给予贴息、担保以降低种粮大户的成本。种粮大户在运用先进技术的时候,通过技术补偿的方式把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本降下来。用非直接补助、补偿的方式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效益,这条路子已经看到了希望。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综合 记者:李鑫 // 编辑:白晨 // 监制:汪群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